肿瘤术后调理,针灸可有这些功效[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1
⊙北京老年医院康复医学科 卓春萍
在肿瘤治疗领域,手术作为直接切除肿瘤组织的重要手段,其效果显著,但手术后的恢复和调理同样不可忽视。近年来,中医针灸疗法在肿瘤术后调理中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针灸,作为中医的瑰宝之一,不仅在传统医学中享有盛誉,而且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针灸调理4机制
调整气血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的基础。肿瘤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创伤、放化疗等治疗方法的影响,往往会导致气血的进一步失衡。此时,针灸治疗便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能够调整气血的生成、运行和分布,使气血在人体内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不仅有助于肿瘤术后患者身体的恢复,还能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扶正祛邪 在中医理论中,“正”和“邪”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其中,“正”指的是人体的正气,即人体内部的防御和修复能力;“邪”则指外邪或内邪,是引起人体疾病的各种因素。肿瘤术后患者正气虚弱,邪气内侵。针灸能够扶助患者的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有效地抵御邪气的侵袭。同时,针灸还能祛除体内的邪气,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促进患者的康复。
疏通经络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患者在经历手术后,会导致经络的淤阻,使得气血运行受阻。针灸治疗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能够消除经络中的淤阻,使得气血运行畅通无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如疼痛、肿胀等。
缓解疼痛 肿瘤术后患者往往伴有疼痛症状,这种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针灸能够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炎症,缓解疼痛反应。与传统的止痛药物相比,针灸治疗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小,更适合于长期应用。
常用穴位有3类
温阳益气类穴位 具有温补阳气、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够显著增强体质。具体包括:(1)关元穴。位于下腹部,是任脉的重要穴位。刺激关元穴可以培补元气、温肾益精,对于改善肿瘤患者因手术或放化疗导致的元气损伤、免疫力低下等问题具有良好的效果。(2)大椎穴。位于颈部,是督脉的重要穴位。刺激大椎穴可以振奋阳气、疏通经络,对于肿瘤患者因阳气不足导致的四肢不温、畏寒怕冷等症状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调补脾肾类穴位 通过调理脾胃功能、补益肾气,可以改善患者的食欲、促进营养吸收、增强体力,从而缓解放肿瘤术后患者的疲劳、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具体包括:(1)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是胃经的重要穴位。刺激足三里穴可以健脾胃、助消化、增强体力,可以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2)脾俞穴。位于背部,是脾经的重要穴位。刺激脾俞穴可以健脾利湿、益气养血,可以缓解术后引发的贫血、水肿等症状。
补血升白类穴位 具有养血补虚生髓的作用,可以改善放化疗导致的造血功能障碍。这类穴位通过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增加红细胞、白细胞等血细胞的生成,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具体包括:(1)绝骨穴。位于小腿前外侧,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刺激绝骨穴可以养血生髓、益肾填精,对于改善肿瘤患者因放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等问题具有显著作用。
针刺方法有多种
针灸调理肿瘤术后可以采用多种针刺方法,如毫针针刺、电针、艾灸等。毫针针刺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手法操作,将针具刺入穴位,达到调理目的;电针则是将电刺激与针灸结合使用,增强针刺效果;艾灸则是通过燃烧艾条,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具有温通经络、驱寒除湿的作用。
无痛进针法是肿瘤术后针灸调理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这种技术旨在减少患者在进针过程中的疼痛感,使治疗过程更加舒适。医生在进针前会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如通过轻柔的触摸和询问,了解患者的敏感点和疼痛耐受程度,然后选择最为适合的进针角度和深度。进针时,医生的手法必须迅速而准确,确保针尖能够迅速而平稳地穿过皮肤,进入穴位。在进针后,医生需要根据穴位的特点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刺深度、角度和留针时间。不同的穴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性,因此医生需要深入了解每个穴位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特点,以便在针刺时能够准确找到穴位并施加适当的刺激。同时,患者的具体情况也是医生选择针刺参数的重要依据。例如,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都会影响针刺的效果和安全性,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在留针期间,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反应和需要,进行适当的捻转、提插等手法操作。这些手法操作可以进一步刺激穴位,增强治疗效果。例如,捻转手法可以通过旋转针体来刺激穴位周围的神经和血管,促进气血流通;提插手法则可以通过上下提插针体来刺激穴位深处的组织和器官,达到更深层次的治疗效果。然而,在进行这些手法操作时,医生必须保持手法轻柔,避免过度刺激造成患者的不适和损伤。
临床常见5功效
止痛 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常用于头痛、胁痛(胁肋部位疼痛)、胃痛、腹痛、腰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痛经、手术后疼痛的止痛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太冲穴、合谷穴、血海穴等,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经络,从而缓解疼痛。
调整食欲 中医认为,食欲与脾胃的功能紧密相关。针灸通过刺激脾胃相关的穴位,如足三里、中脘等,可以调和脾胃,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食欲。对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针灸都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调理气虚体弱 气虚体弱是许多人常见的身体状态,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等症状。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气海、关元等,来补益气血,提升人体的正气。经过针灸治疗,气虚体弱的患者往往能够感受到明显的体力恢复和精神焕发。
消化不良 针灸治疗消化不良效果显著,主要是选择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些穴位,如足三里穴、天枢穴等。针灸可以健脾理气、调理胃肠功能,改善因为脾胃功能不好导致的不思饮食、大便异常、腹胀腹痛等症状。
尿急尿频、失眠 尿频主要原因是肾气不足,特别是肾阳不足所导致。针灸可以起到温养脾、肾、温阳的作用,通常会选择中极穴、气海穴、关元穴等穴位进行治疗。对于失眠,针灸也有着独特的环节作用,通过刺激头部的穴位,如神门、内关等,可以调和阴阳、安神助眠。
肿瘤术后的针灸调理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和免疫力。通过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方法,结合个体化治疗原则,可以达到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目的。未来,随着中医针灸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灸调理在肿瘤术后调理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