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人下肢骨折后如何科学护理

老年人下肢骨折后如何科学护理[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167

成都市双流区永安中心卫生院(成都市双流区第二人民医院) 廖敏

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肌肉力量下降、平衡能力减弱等原因,发生下肢骨折的风险较高。一旦骨折,不仅恢复过程漫长,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因此,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并发症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了解正确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以帮助家属和护理人员更好地照顾老年患者,确保他们在康复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支持与关怀。本文将详细介绍老年下肢骨折的护理要点,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实用的指导。

护理方法

首先,保持正确的体位和适当的身体活动是关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骨折的具体位置和严重程度,可能需要使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受伤部位,以确保骨骼在正确的位置上愈合。在此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移动,并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疼痛患者可遵医嘱服用止疼药,应避免空腹服用。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定期调整体位尤为重要,可以每隔2小时帮助其翻身一次,并使用防褥疮垫来减少皮肤受压。同时,适当的被动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轻轻按摩未受伤的肢体部分,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营养支持对骨折恢复至关重要。老年患者的饮食应当富含蛋白质、维生素D、钙等有助于骨骼生长和修复的营养素。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鱼类、豆制品等能提供必要的氨基酸,加速组织修复;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酸奶、奶酪等则直接为骨骼重建提供原料。此外,适量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提高钙的吸收效率。

在下肢骨折早期的护理中,功能锻炼同样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根据个人的恢复情况,进行适当的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例如,在没有明显疼痛和肿胀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进行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轻度屈伸运动以及肌肉的收缩锻炼,以帮助恢复其功能。护理人员还应关注患者的骨折部位是否出现异常肿胀或变形,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医生,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

骨折后的康复过程漫长且充满挑战,尤其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来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倾听他们的担忧并尽力解决实际困难。可以通过安排一些轻松愉快的家庭活动,如播放喜欢的音乐、讲述过去的趣事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轻精神压力。

注意事项

在照顾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过程中,除了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外,还需特别注意一些细节问题。首先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老年患者因长期卧床不动,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后果,危及生命。因此,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抗凝药物,并确保患者的下肢得到适当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腿部按摩,尤其是在踝部和小腿部进行轻柔揉捏,有助于促进血液流动。此外,定期安排患者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如足尖点地和脚踝转动,10次1组,每日3组。这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帮助减轻肌肉僵硬和肢体肿胀。老年人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极可能发生便秘,护理人员可适当进行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饮食上也需多食新鲜蔬菜、蜂蜜、熟透的香蕉、芹菜等帮助排便。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因此需要定时翻身拍背、鼓励咳嗽咳痰。定期检查患者的皮肤状况,尤其是骨突部位如脚跟、骶尾部、踝关节等,及时发现并处理褥疮的早期迹象,避免进一步恶化。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自行清洁的患者,定时更换衣物、擦拭身体,可以预防皮肤感染和其他健康问题。

希望本文提供的信息能够帮助家属和护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并实施有效的护理策略,使老年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尽快恢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