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常规检验能检查出哪些疾病[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2
⊙江安县中医医院 雷小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很少会主动关注自己的粪便情况。然而,在医学的殿堂里,粪便常规检查却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健康评估方法,它像一面镜子,能够反映我们消化系统的状况,甚至揭示一些潜在的疾病。
常见检验项目有4种
便常规检验是对粪便进行的一系列常规性检查,虽然项目简单,但却能提供诸多宝贵的信息。
粪便性状检测:粪便的性状,即粪便的形状、质地等,是判断肠道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粪便应为成形软便,易于排出。如果粪便过软、过稀,可能是腹泻的征兆;而粪便过硬、干燥,则可能是便秘在作祟。通过观察粪便性状,医生可以初步判断肠道是否“运作”正常。
粪便颜色检测:粪便颜色是肠道健康的“信号灯”。正常粪便为黄褐色,由胆汁和食物残渣混合而成。粪便发白可能预示胆道梗阻;发黑或柏油样可能是消化道出血;发红则可能与下消化道出血或食用特定食物(如红心火龙果)有关。观察粪便颜色,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并处理肠道潜在问题。
粪便显微镜检测:粪便显微镜检测是便常规的关键,医生可观察到白细胞、红细胞、真菌、脂肪球、夏科雷登结晶及寄生虫等。白细胞多提示肠道炎症,红细胞多则可能消化道出血。真菌多反映菌群失衡,脂肪球异常示脂肪代谢问题。夏科雷登结晶助诊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检测为感染直接证据。
粪便潜血试验检测:粪便潜血试验是一种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血液的方法。消化道出血时,即使肉眼无法观察到明显的血迹,潜血试验也可能呈阳性。因此,这项检查对于发现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等疾病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正确采集是关键
便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本的采集过程,正确采集常规标本显得尤为重要。
选择合适的容器:使用医院或实验室提供的专用粪便采集容器是最佳选择。如果没有专用容器,也可以选择一次性干净、干燥、无渗漏、无吸水性的塑料容器,并确保容器上有盖子以便密封保存。
采集时间有讲究:早晨排便后立即采集是最佳时机,因为早晨的粪便更能反映夜间消化过程的情况。当然,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时间采集,但要尽快送检。
采集方法要正确:确保采集的粪便样本新鲜,避免使用陈旧或已干燥的粪便。使用干净的勺子或采样棒,从不同部位包括表面和内部进行取样,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在采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尿液、水或其他物质混入粪便,以免对检查结果造成干扰。
样本量要适中:一般需要采集约3~5克(大约1汤匙)的粪便。如果进行隐血试验,通常需要更少量的粪便(约1~2克)。
特殊检查需注意:如果需要检查寄生虫或虫卵,可能需要连续几天采集粪便样本。
采集标本需注意细节
在进行标本采集时,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个人卫生:在采集前洗手,采集后再次洗手,以防止交叉感染。使用一次性手套进行采集,以保持卫生。
避免污染:采集过程中要避免粪便与尿液、水或其他物质接触。不要在马桶或便盆中直接采集,因为这些地方容易有污染物。
送检时间:采集后的粪便样本应尽快送检。若检查肠道原虫滋养体,应立即检查;冬天应保温送检。常规检查不应超过1小时送检;寄生虫和虫卵检查不宜超过24小时。
特殊饮食:采集前24小时内避免食用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食物,如大量肉类、动物血制品、铁剂等。有些药物(如抗凝药、抗生素等)也可能影响检查结果,应在医生指导下停药或调整用药。
特殊情况:对于婴幼儿,在采集粪便样本时,可以使用尿布上的粪便,但务必确保尿布干净,未被尿液污染;而住院患者的粪便样本采集,则可以在医护人员的专业协助下进行。
总之,便常规检验虽然简单,但却是我们了解消化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窗口。正确采集粪便常规标本是确保检查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步骤。遵循上述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避免污染和误差,提高检查的可靠性和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