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和身心,养护脾胃

调和身心,养护脾胃[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3

◎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医院 杨燕

如果把胃比作一个花园,那么中医就像是园丁,根据不同类型的土壤(体质)和气候(症状),采用疏肝、健脾、燥湿、滋阴、清热等策略,精心呵护这片“土地”,使其恢复生机与活力。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这几种中医治疗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养护之道。

肝胃不和型:疏肝和胃

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它主要表现为腹部胀闷、疼痛,这些疼痛有时还会蔓延至胁肋部位。此外,患者还常伴有嗳气频繁、口干口苦、大便不畅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这种病症的发生与肝胆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

针对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医主张采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方法。常用的中药方剂是柴胡疏肝散加减。这一治疗方法旨在通过调和肝胃之间的关系,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同时,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日常生活中,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应选择质软、少渣、易消化的食物,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量或过快进食。此外,还应细嚼慢咽,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时,患者还应避免食用辛辣肥甘、过咸过酸以及生冷的食物,并戒烟酒、浓茶等刺激性饮品。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情舒畅是关键,可尝试瑜伽、冥想等放松方式。

脾胃虚弱型:健脾养胃

脾胃虚弱也是慢性胃炎的一个常见的中医证型,表现为腹泻、饭后出现腹胀,平常可能会伴有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等症状。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对食物失去兴趣,腹胀和便溏也是常见症状。健脾养胃是治疗的关键,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材,以增强脾胃功能。饮食上,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莲子,避免过冷、过硬或刺激性食物。定时定量进餐,细嚼慢咽,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有助于脾胃恢复健康。

湿热内蕴型:清热燥湿

湿热内蕴型慢性胃炎与饮食不当、环境潮湿有关,症状包括胃脘灼热、口苦口干但不欲饮、小便黄赤等。治疗重点在于清热燥湿,常用黄连、黄芩、茵陈蒿等中药。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黄芩可清热燥湿、凉血解毒,对于缓解胃脘灼热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茵陈蒿则擅长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有助于改善小便黄赤的情况。这些中药相互配伍,能够起到协同作用,更好地调节身体的湿热状态。饮食上,避免酒水、油腻、辛辣、甜腻食物,选择绿豆汤、薏仁粥等清淡利湿食品。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定期进行户外活动,如晨跑、登山,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增强体质。

阴虚火旺型:滋阴清热

阴虚火旺型慢性胃炎表现为胃部隐痛、心烦失眠、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等。病因多源于长期劳累、精神紧张或病后体虚。治疗强调滋阴降火,常用北沙参、麦冬、玄参、牡丹皮等中药。生活上,患者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进一步消耗身体的阴液,加重阴虚火旺的症状。在饮食上,患者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枸杞等,同时避免食用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胃炎的症状。此外,患者还可以适当增加饮水量,以帮助身体排除毒素,缓解口干咽燥的症状。同时,练习一些传统的养生功法,如八段锦、太极等,也有助于调和阴阳,平衡身心,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

无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还是阴虚火旺,中医都能根据个体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缓解症状,改善整体状态。中医不仅是医学,更是生活艺术,教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平衡与和谐,让胃这片“花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