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人民医院 王维
输血作为一种高效且直接的治疗手段,它能迅速为患者补充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状况,并提升血液的携氧能力,从而有效挽救生命。在众多输血方式中,全血输血是一种直接将未经分离处理的全部血液成分输入患者体内的治疗方法,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急性大量失血
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如交通事故、外伤、手术并发症或产后出血,患者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失去超过全身血容量20%的血液。这种急剧的血液流失会迅速引发一系列休克症状,包括低血压、心率显著加速以及组织灌注严重不足。针对此类紧急情况,全血输血被视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输注全血,可以迅速补充患者失去的血容量,确保关键器官得到足够的血液灌注,从而有效阻止休克状态的进一步恶化。
体外循环及血液透析患者
体外循环主要用于心脏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被抽出体外,经过人工心肺机进行氧合和循环处理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这一过程虽然确保了手术期间的心肺功能支持,但也会导致一定的血液成分损失。血液透析则主要用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通过透析机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在透析过程中,患者也会因透析液的置换而丢失一部分血液成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透析过程中患者出现严重出血或溶血反应,可能需要通过输注全血来迅速补充损失的血液成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危重脓毒血症患者
脓毒血症,这一由细菌、真菌或病毒引发的严重全身性感染,能够触发全身炎症反应并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在其危重阶段,患者可能遭遇脓毒性休克,表现为显著的低血压、组织灌注不足以及凝血功能异常。在此情境下,全血输血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既是纠正贫血、恢复组织氧供的关键手段,也能通过提供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和潜在的抗炎物质,助力稳定机体内环境,减轻器官受损程度。但全血输血在脓毒血症中的应用需谨慎,因为过度的血液成分输入可能加重炎症反应,导致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因此,全血输血应在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凝血功能的基础上进行。
急性中毒
在特定情况下,如毒蛇咬伤、重金属中毒或某些药物中毒,患者可能表现出严重的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针对这类情况,全血输血或成分血输注成了迅速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及时、适量的血液成分补充,可以稳定患者的凝血状态,为后续的解毒治疗赢得宝贵时间,从而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全血细胞减少
全血细胞减少是指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低于正常范围,这一状况多见于骨髓衰竭性疾病以及某些严重感染、药物反应等。患者因此可能出现贫血、易感染及出血倾向。全血输血在此类情况下能提供全面的血液成分补充,迅速纠正贫血,提高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数量,从而降低感染和出血的风险。然而,长期依赖全血输血并非理想选择,因为频繁的输血可能导致输血相关性铁过载、免疫反应增强及感染风险增加。因此,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对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新生儿溶血病换血疗法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常见于Rh血型不合和ABO血型不合,患儿可能出现严重贫血、黄疸、肝脾肿大及神经系统损伤。对于病情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患者,换血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输注与患儿ABO血型相同或Rh血型相容的供血者全血或成分血(如洗涤红细胞),可以迅速置换出患儿体内富含抗体的红细胞和血浆,从而减轻溶血反应,改善贫血症状,并有效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在决定实施全血输血时,医生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输血目的及潜在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输血方案,以确保输血治疗既能满足患者的紧急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反应和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