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高血压:成因、症状与防治要点[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6
⊙桂平市江口中心卫生院 陈思华
在现代社会,高血压已成为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不仅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大幅增加,还可能引发肾脏、眼睛等多器官的损害。了解高血压的成因、症状以及防治要点,对于我们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主因
遗传因素:遗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那么个体患高血压的风险会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大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遗传史。
饮食因素:首先,长期高盐饮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人体摄入过多的钠后,会使细胞外液量增多,心排出量增加,同时小动脉壁内的钠、水潴留,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增大,从而升高血压。再者,钾元素对于维持正常血压具有重要作用。钾可以促进钠的排出,降低钠对血压的不良影响。当饮食中钾摄入不足时,这种平衡被打破,就容易促使血压升高。此外,大量饮酒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功能失调,同时还会影响体内激素的平衡,导致血压升高。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不动,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容易堆积,导致肥胖。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群体内脂肪组织增多,会释放一些炎症因子,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使血压升高。此外,精神因素不可忽视。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下,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逐渐失去弹性,变得僵硬和狭窄,这会导致外周阻力增加,血压随之升高。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疾病因素:一些疾病也会引发高血压,如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等)、内分泌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这些疾病会通过影响体内的激素分泌或血液循环,导致血压异常升高。
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
高血压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在体检时才发现血压升高。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不适,如头痛、头晕,这种头痛通常是双侧头部的闷痛,头晕的感觉也较为轻微,容易被忽视。
如果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症状会逐渐加重。头痛会变得更加剧烈,呈搏动性头痛,尤其在早晨起床时较为明显。头晕也会频繁发作,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患者还可能出现视力模糊,这是因为高血压导致视网膜血管受损,影响了视力。此外,长期高血压还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引发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
综合措施来防治
健康饮食:遵循低盐、低脂、高钾的饮食原则。减少盐的摄入,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和高盐调味品,戒烟限酒。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适量的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运动可以帮助减轻体重、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管弹性,从而降低血压。
心理调节: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精神紧张。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长期高盐饮食等高危人群,应定期测量血压,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
药物治疗:一旦确诊为高血压,通常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五大类,包括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β - 受体阻滞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能自行停药或换药,以免导致血压波动。
高血压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但通过我们对其成因、症状的了解,以及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