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止血与包扎,关键时刻能自救

学会止血与包扎,关键时刻自救
柳州市人民医院 韦艳艳[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8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参与户外活动、处理家务事务,还是在工作环境中,意外伤害总有可能不期而至。出血作为外伤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表现,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会引发失血过多,进而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熟练掌握外伤止血与包扎技巧,对于维护个人安全、预防严重后果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外伤止血5原则

1.快速判断:面对外伤出血,首先要快速判断出血量和出血速度。一般来说,小伤口出血量少,可通过压迫止血;而大伤口、动脉出血则出血量大,速度快,需立即采取有效止血措施。

2.保持冷静:遇到出血情况,保持冷静是首要任务。过度紧张可能导致操作失误,延误救治时机。

3.压迫止血:直接压迫出血部位是控制出血的最直接方法用干净的纱布、手帕或衣物等物品,用力按压伤口,直至出血停止。

4.抬高患肢:对于四肢出血,可在压迫止血的同时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以减少血液流向伤口,降低出血量。

5.及时就医:止血后应尽快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以防感染等并发症。

临床常用4方法

1.直接压迫法:适用于小伤口或毛细血管出血。用干净的纱布、手帕等物品,直接按压伤口,持续压迫至出血停止。

2.加压包扎法:适用于中等程度的出血。在伤口处放置敷料(如纱布、绷带),然后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包扎,以压迫止血。注意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3.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动脉出血,如手腕、大腿根部等部位的出血。用手指或手掌用力按压出血部位的近心端动脉,阻断血液流动,达到止血目的。此方法需专业人员操作,以避免误压神经或血管,造成更大损伤。

4.止血带法:在加压包扎和指压止血均无效的情况下,可使用止血带。将止血带绕在出血部位的上方,适当拉紧,以能摸到动脉搏动但不阻断血液循环为宜。每隔1小时左右,应放松止血带12分钟,以防肢体坏死。

外伤包扎原则

包扎前,应确保伤口清洁,去除异物和坏死组织。使用无菌敷料和器械进行包扎,避免感染。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也不宜过松,以免敷料脱落或移位。确保包扎物固定良好,防止移动,加重损伤。目前,临床常用包扎方法包括——

1.环形包扎法适用于小伤口,将绷带从伤口一端开始,环绕伤口一周,然后反折回来,再次环绕,直至完全覆盖伤口。

2.螺旋形包扎法:适用于四肢细长部位,如手腕、小腿等。从伤口一端开始,绷带螺旋式向上缠绕,每圈之间保持一定重叠,直至覆盖整个伤口。

3.8”字形包扎法:适用于关节部位的伤口,如肘部、膝部等。从伤口的一端开始,绷带先环绕一圈,然后交叉成“8”字形,再环绕回来,直至完全覆盖伤口。这种包扎方法能够很好地适应关节的弯曲和伸展,避免绷带在关节活动时松动或脱落。

4.折螺旋形包扎法:适用于肢体粗细不均匀的部位,如大腿。从伤口一端开始,绷带先环绕一圈,然后反折回来,再螺旋式向上缠绕,每圈之间保持一定重叠,直至覆盖整个伤口。

注意事项要清楚

1.避免污染:在处理伤口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物品,以防感染。

2.及时更换敷料:包扎后应定期检查伤口情况,如发现敷料被血液、脓液等浸湿,应及时更换。

3.观察血液循环:包扎后应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如出现疼痛、麻木、肿胀等症状,应及时调整包扎松紧度。

4.避免过度包扎: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也不宜过松,以免敷料脱落或移位。

5.及时就医:止血与包扎只是暂时处理措施,应尽快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以防感染等并发症。

总之,外伤止血与包扎是每个人都应掌握的基本自救技能在关键时刻,正确的止血与包扎方法能够挽救生命,减少损伤。因此,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多练习,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安全意识,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无论是户外活动、家务劳动还是工作场所,都应时刻保持警惕,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意外伤害时,从容应对,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