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健康,从了解医院感染开始[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7
四川省阿坝州理县妇幼保健院 秦明亮
医院感染,亦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特指住院患者及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环境内罹患的感染,排除了那些在入院前已发病或入院时即处于感染潜伏期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新生儿在分娩时感染的病原体、患者原有感染基础上新发的感染(脓毒血症除外),以及因接受放疗、化疗等医疗手段而诱发的疱疹等潜在性疾病。医院感染不仅提升了患者治疗的复杂性,延长了住院时间,还增加了医疗开销,同时对医院工作人员的人身健康与职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并进一步加剧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提升了医疗行业的整体风险。本文旨在简要介绍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知识,以期提高公众对此问题的认识。
感染症状多种多样
医院感染的症状呈现多样化,这些症状的表现与多个因素紧密相关,包括感染发生的具体部位、所涉及的病原体种类,以及患者个人的身体状况等。当前,医院感染中较为普遍的几种类型包括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以及血流感染。对于尿路感染的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尿频、尿急以及尿痛等排尿相关的不适感;在呼吸道感染的情况下,患者往往会出现咽喉疼痛、咳嗽以及可能伴随的呼吸困难等呼吸道典型症状;消化道感染的患者则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以及腹泻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的不适表现;血流感染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情况,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等全身性症状,病情恶化时甚至可能导致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乃至死亡。
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较多,如——
(1)医院存在大量的易感人群:住院患者因为疾病、手术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力下降,此时更容易受到致病菌的侵袭。老年人、新生儿以及慢性肝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等患有各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通常免疫力低于普通人群,容易受到致病菌的侵袭而发生院内感染。
(2)操作不规范: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相关卫生操作规范,导致病原体在患者、医护人员和环境之间发生交叉传播。因为消毒、隔离等操作不规范,患者在接触带有致病菌相关设备设施、物体时发生感染,也可因医疗废物管理处理不当,造成环境和物体的污染,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3)侵入性操作的风险:在气管插管、胃镜检查等各种侵入性医疗操作时,因为皮肤黏膜屏障等遭到破坏,为病原体入侵人体提供了机会,增加了院内感染发生风险。
(4)抗生素等药物滥用的风险:根据有关研究,我国抗生素使用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抗生素长期使用、过度使用、超剂量使用以及不合理联合使用的情况。抗生素等药物滥用可能对患者肝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伤,削弱了患者免疫力,同时可能导致患者体内的菌群失调,使得患者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菌”“超级细菌”的产生,一旦在患者之间传播,可导致医院感染的高发。
预防做好这5点
为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概率,应从以下多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建立和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如环境卫生管理、消毒制度等。充分利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做好医院感染管理防控工作的规划、指导与监督,并确保医院感染防控制度的落实。
(2)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通过定期举行医院感染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解决办法等培训,提升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和相关技能,做好手卫生、无菌技术操作、减少侵入性操作、接触隔离等相关措施。
(3)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正确分类及处理医疗废物,避免医疗废物的泄漏、扩散,对于特殊医疗废物(如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妥善处理。
(4)重视患者教育与管理工作,提升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加强易感人群的保护与监测。
(5)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的行为,减少耐药菌、超级细菌的产生。
医院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医疗问题,为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概率,应从多方面着手加强措施以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确保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