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检验科:精准把控凝血与出血天平

检验科:精准把控凝血与出血天平[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7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 包艾平

在人体的复杂生理系统中,凝血与出血宛如一组相互制衡又协同运作的“齿轮”。凝血是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环节。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蛋白质水解活化的连锁反应,有利于使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稳定、难溶的纤维蛋白网罗血细胞成为血凝块。出血则是血管破损后,血液从血管内流到血管外。

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之间处于动态平衡,确保在血管破损时能够迅速止血,同时避免血栓形成。检验科作为医疗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承担着评估患者凝血与出血状态的重任,通过科学的检测和合理的干预,努力平衡这一对矛盾。检验科通过一系列实验室指标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主要包括——

1.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为1114秒,超过16秒为延长。PT延长可能提示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应用抗凝药物等。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为2537秒,超过40秒为延长。APTT延长可能提示血友病、凝血因子缺乏、应用抗凝药物等。

3.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值为24g/L,低于1.5g/L为降低。FIB降低可能提示肝脏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大量失血等。

4.凝血酶时间(TT):正常值为1216秒,超过18秒为延长。TT延长可能提示纤溶系统功能亢进、应用抗凝药物等。

5.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值为(100300)×109/L,低于100×109/L为减少。PLT减少可能提示骨髓增生异常、脾功能亢进、药物影响等。

检验科的工作流程如下——

1.样本采集:检验科工作人员会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样本,确保样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样本处理:采集后抗凝的血液样本会经过离心分离出血浆,以便进行后续的凝血功能指标测定。

3.指标测定: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光学法、电化学法、免疫法等。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等特点,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4.结果报告:检验科工作人员会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估、分析,并撰写详细的报告。这些报告将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在采集血液样本前应注意——

1.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可能导致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影响凝血功能指标的准确性。因此,在采集血液样本前,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

2.药物影响:如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或其他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应提前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评估药物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3.情绪稳定:情绪紧张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血液采集和检查结果。因此,在采集血液样本前,患者应保持平静、放松的心态。

若检查结果出现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针对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对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可以给予相应的凝血因子补充治疗对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异常,可以给予维生素K补充治疗对于抗凝药物过量引起的凝血异常,可以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2.针对出血的治疗对于轻度出血的患者,可以给予局部压迫止血、冷敷等措施对于严重出血的患者,需要迅速找到出血点并进行缝合止血,同时给予输血、补液等支持治疗对于由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需要针对凝血功能异常进行治疗,同时给予止血药物等支持治疗。

凝血与出血构成了人体生理系统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关系。检验科作为医疗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科学的检测和合理的干预,努力平衡这一对矛盾。通过了解凝血功能的基本知识和检查方法,注意相关事项并避免误区,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自己的凝血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凝血障碍和出血风险,从而保障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