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冷链管理的3个关键环节[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22
广西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骞
疫苗作为预防疾病不可或缺的方式,其作为一种生物制剂,主要成分包含蛋白质及活的微生物。在疫苗管理过程中,冷链管理至关重要,通过运用冷链设备构建完善的冷链系统,可确保疫苗始终处于低温状态。在冷链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运输与储存是关键环节,且温度控制是核心内容,也是冷链管理的重点。有效管控这些关键环节能够维护疫苗的使用安全性,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认识疫苗
疫苗作为一类具有特殊属性的生物制品,其核心使命聚焦于预防疾病的发生与阻断传播链条,在保障公众健康领域发挥着精准且至关重要的作用。疫苗成分中蕴含着多种活性物质,像蛋白质、微生物等关键成分,它们共同构成了疫苗发挥效用的物质基础。通过科学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降低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削弱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强度与流行风险,为构建群体免疫屏障奠定坚实基础。
在我国,疫苗体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疫苗由国家免费提供,面向适龄人群开展接种工作;二类疫苗则需公民自费选择接种。鉴于疫苗成分的特殊性,其对储存温度条件要求极为严格,若环境温度未能达到疫苗保管标准,可能导致疫苗活性丧失,进而影响其使用效果。现阶段,疫苗管理普遍采用冷链管理模式,即在疫苗生产、运输、储存等全流程中,均需在低温环境下实施精准管控。该模式不仅能确保疫苗品质稳定,还可有效提升疫苗使用的安全性。冷链管理是指从疫苗生产到最终接种的完整过程中,通过低温环境维持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其关键环节涵盖冷链设备设施的配置与维护、管理方式的科学制定,以及专业管理人员的操作执行。
管理现状
管理机制不健全:冷链管理涉及疫苗生产、运输、储存、配送等多个环节,需构建系统化的管理机制。然而,部分地区受传统观念束缚,对冷链管理重视不足,导致管理存在明显短板。例如,在疫苗验收环节,仅关注数量核对而忽视温度控制,验收流程不规范、责任落实不到位,既浪费验收时间,又增加疫苗质量风险。
冷链设备保障不足:疫苗冷链管理对设备稳定性要求极高,但当前多数设备存在维护保养不足的问题,难以保障长期稳定运行。具体表现为:冷藏车使用频率低,冷藏车作为疫苗运输核心设备,利用率不足导致疫苗运输质量难以保障;冷链验证缺失,部分地区未定期开展冷藏车、冷库的冷链验证,设备参数与性能无法满足管理需求;温度监控滞后,冷库缺乏温度报警装置,信息化管理水平低,无法实现全程温度预警。一旦出现温度异常,难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导致疫苗储存温度与标准不符,严重影响疫苗质量。
关键环节
温度控制:疫苗冷链仓库管理的核心环节。疫苗对温度极为敏感,温度波动可能导致其失效甚至变质。通过高精度温度监控设备与自动化管理系统,可确保疫苗在仓储和运输全程处于2℃至8℃的法定储存温度范围内。此环节直接关乎疫苗活性,需通过实时监测、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构建全方位温控屏障。
设备管理:冷链设备需实行专人专管、定期维护制度。具体要求包括:日常运维,每日2次(上下班时段)记录冷藏设备运行温度,定期擦拭清洁;保冷设备管理,保冷背包使用后及时清洁晾干,冰排使用后立即送回冷冻室冷冻;档案管理,建立设备维修、温度记录台账,确保可追溯性。
运输管理:疫苗运输需构建全流程冷链闭环。鉴于疫苗对温度的严苛要求,从生产到使用的全链路需保持适宜温度环境,任何环节的温度偏差均可能导致疫苗变性失效。具体措施包括:冷链无缝衔接,采用温控运输车辆,确保冷链不中断;应急预案,制定温度异常应急响应流程,配备备用冷源及温控监测设备;人员培训,强化运输人员温控操作规范及应急处置能力。
疫苗作为疾病防控的核心手段,其有效性高度依赖冷链管理质量。鉴于疫苗成分的特殊性,需从温度控制、设备管理、运输保障等关键环节构建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通过实施标准化操作流程、强化人员培训及信息化监管,可确保疫苗在全生命周期内保持活性,最终保障公众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