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中毒性休克,集束化护理措施要趁早[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32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人民医院 沈玲
感染中毒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反应,常伴随多器官功能障碍,需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集束化护理常见9措施
(1)早期识别与监测。使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估意识障碍;监测生命体征,识别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早期症状,如低血压、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定期检测血常规、乳酸水平、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等,评估病情进展。
(2)液体复苏。感染中毒性休克时,由于血容量不足和血管舒张,患者的循环状态往往不稳定,需根据患者的失液量和电解质平衡情况,给予平衡盐溶液、胶体溶液等补液治疗,以维持血容量稳定。
(3)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对于低血压患者,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以增强心血管收缩力和血压,改善组织供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过度升压导致器官损伤。
(4)抗感染治疗。控制感染源是治疗感染中毒性休克的关键,应在确诊后1小时内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源,及时采集患者的血、尿、痰等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明确感染病原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患者敏感的抗生素治疗,以消灭病原体,控制感染的扩散。如存在脓肿、坏死组织等感染源,及时手术清除或引流,控制感染源。
(5)呼吸支持。呼吸道通畅是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关键,感染中毒性休克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分泌物增多等原因,容易出现呼吸道阻塞,应将患者置于头高脚低位或侧卧位,以减少分泌物积聚和误吸风险。定期为患者翻身,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对于分泌物较多的患者,需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需及时给予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根据氧饱和度提供氧疗,必要时使用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定期评估呼吸频率、氧合指数等,预防呼吸衰竭。
(6)血糖控制。定时监测血糖,维持血糖在合理范围(通常为140~180mmol/L),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7)营养支持。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尽早开始肠内营养,维持肠道功能。胃肠道功能正常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如鼻胃管或鼻腔肠管喂养,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肠道黏膜修复,减少肠道细菌移位;胃肠道功能不全或无法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如静脉输注营养液,以提供全面的营养物质,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8)预防并发症。定期翻身、使用减压垫等,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使用抗凝药物或机械预防措施,预防血栓的形成。
(9)心理护理与家属沟通。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及时向家属通报病情变化,解释治疗方案及预后,取得配合。
集束化护理节点有差异
感染中毒性休克根据时间节点分为1小时、3小时和6小时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旨在快速、规范地实施抢救,改善患者预后。
(1)1小时。立即检测血乳酸水平,评估组织灌注和缺氧情况,若>2mmol/L,提示组织缺氧,需进一步干预;在使用抗生素前,至少采集2套血培养(需氧和厌氧),尽可能从不同部位采集,明确病原体,指导抗生素选择;在1小时内静脉输注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的病原体,快速控制感染;对于低血压或乳酸≥4mmol/L的患者,立即开始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平衡液)输注,初始剂量为30mL/kg。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2)3小时。在3小时内完成30mL/kg的晶体液输注,并根据血压、尿量和乳酸水平评估效果,改善组织灌注;评估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和尿量,评估液体复苏效果,指导进一步治疗;重复乳酸水平检测,评估组织灌注改善情况。若初始乳酸水平升高,3小时后重复检测,评估乳酸清除率。
(3)6小时。若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MAP<65mmHg),开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重新评估血流动力学,监测CVP、MAP、尿量和乳酸水平,必要时进行高级血流动力学监测(如超声心动图),确保组织灌注改善;通过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目标血压MAP≥65mmHg;重新评估乳酸水平,若初始乳酸水平升高,6小时后再次检测,评估乳酸清除率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