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中的尿蛋白阳性是怎么回事[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6
秦皇岛市海港医院 韩长海
尿常规检查是临床3大常规检验项目之一,犹如一面“镜子”,为医生清晰映照出患者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在尿常规的诸多指标中,尿蛋白(PRO)堪称关键“信号灯”,其阳性结果往往预示着肾脏或泌尿系统可能出现了状况。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检验科的专业视角,深入了解尿常规中的“尿蛋白”阳性信号。
尿蛋白,简单来说,就是尿液中出现了本不该大量存在的蛋白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肾脏就像一个精密的“过滤器”,肾小球滤过膜发挥着重要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则负责重吸收。经过这两道“关卡”的严格把关,尿液中仅含有微量的蛋白质,通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50mg,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定性为阴性。一旦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这个正常范围,就被称为蛋白尿。
检测尿蛋白主要有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两种方法。定性检测常用试纸条法或磺基水杨酸法。试纸条法主要针对白蛋白进行检测,对肾小球性蛋白尿较为敏感;磺基水杨酸法则能检测所有蛋白质,包括球蛋白和轻链蛋白。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快捷,不过结果相对粗略,只能判断尿液中是否存在蛋白质。定量检测则更为精准,像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随机尿蛋白定量等,能够准确测定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
尿蛋白阳性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生理性尿蛋白阳性通常由一些临时因素引起。比如剧烈运动时,身体代谢加快,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可能增加,导致蛋白质滤出增多;发热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精神紧张同样可能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此外,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也可能出现尿蛋白阳性。
病理性尿蛋白阳性则与多种疾病相关。肾小球性蛋白尿较为常见,当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大量蛋白质就会漏出,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肾小管性蛋白尿则是由于肾小管结构或功能受损,对正常滤过的小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出现障碍,多见于肾小管酸中毒、肾盂肾炎等疾病。溢出性蛋白尿是因为血液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后,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溶血性贫血等疾病。组织性蛋白尿是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多为低分子量蛋白尿,以T - H糖蛋白为主要成分。混合性蛋白尿则是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及肾小管时产生的,兼具两种蛋白尿的特点。
尿蛋白阳性是肾脏疾病的重要预警信号。它可能意味着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或是肾脏其他结构或功能出现异常。长期持续的蛋白尿危害不容小觑,不仅会导致体内蛋白质流失,还可能引发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肾功能衰竭。
当检验科发现尿蛋白阳性,且怀疑为病理性蛋白尿时,会进一步建议进行相关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能准确测定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是判断蛋白尿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尿蛋白电泳可以分析尿液中蛋白质的成分和分子量分布,有助于明确蛋白尿的类型和来源。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能够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和排泄功能。
对于生理性蛋白尿,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即可改善。比如避免剧烈运动,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保持充足睡眠,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而病理性蛋白尿则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控制病情;糖尿病肾病患者则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等指标,并采取相应的肾脏保护措施。此外,尿蛋白阳性的患者还应定期随访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相关指标,以便及时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尿常规中的“尿蛋白”阳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临床信号。检验科在解读这一信号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对于患者来说,一旦发现尿蛋白阳性,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守护好自己的肾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