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喷激素用不对,当心鼻黏膜“罢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南充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 杨久梅[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5
在鼻炎治疗中,鼻喷激素是常用药物之一,但许多患者对其潜在风险认知不足。若使用方法不当或长期滥用,可能导致鼻黏膜功能受损,甚至引发药物性鼻炎。本文将从作用机制、常见误区、不良反应及科学用药4方面展开说明,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鼻喷激素。
鼻喷激素的作用机制与适用范围
鼻喷激素主要成分为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少血管扩张及黏膜水肿,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其局部作用强,全身吸收率低,因此被广泛用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
但需注意,鼻喷激素并非“万能药”。对于感染性鼻炎(如病毒性感冒继发感染)或结构性鼻病(如鼻中隔偏曲),单纯使用激素可能延误治疗。例如,病毒引发的急性鼻炎,初期应以抗组胺药或生理盐水冲洗为主,盲目使用激素可能掩盖感染症状。
常见用药误区与鼻黏膜损伤风险
1.随意增减剂量与疗程
部分患者因症状缓解擅自停药,或因效果不佳自行加量。这种行为可能导致鼻黏膜“反跳性充血”,即停药后炎症迅速反弹,甚至加重黏膜损伤。例如,某患者每日喷药3次,导致鼻腔黏膜变薄、干燥,最终引发鼻出血。
2.喷药姿势错误
鼻喷激素需对准鼻腔外侧壁(鼻甲区域),而非鼻中隔。若喷头垂直对准鼻中隔,药物可能直接冲击黏膜,导致局部糜烂或出血。正确的操作步骤为:清洁鼻腔后,头稍前倾,喷头朝向同侧眼外眦方向,喷药同时轻吸气。
3.忽视药物残留与污染
使用后未及时清洁喷头,可能导致药物结晶堵塞喷口,或细菌滋生引发二次感染。建议每次使用后用清水冲洗喷头,并定期更换药瓶。
鼻黏膜损伤的常见表现与危害
1.局部不良反应
黏膜萎缩与干燥:长期使用鼻喷激素可能使鼻黏膜变薄,分泌物减少,出现鼻腔烧灼感、结痂。有研究显示,连续使用鼻喷激素超过3个月的患者中,约15%出现黏膜干燥。
鼻出血:激素可抑制黏膜修复,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儿童及鼻黏膜敏感者更易发生,某案例中,一名儿童因每日喷药4次,连续使用2周后出现反复鼻出血。
嗅觉功能受损:激素可能影响嗅神经传导,导致嗅觉减退。某患者连续使用鼻喷激素6个月后,出现咖啡、香水等气味辨别困难,停药3个月后部分恢复。
2.全身潜在风险
虽局部用药的全身吸收率低,但长期大剂量使用鼻喷激素仍可能引发——
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
骨质疏松:老年患者长期使用可能增加骨折风险。
免疫抑制:结核病史患者使用后可能诱发结核复发。
科学用药有5个关键点
1.严格遵循医嘱
剂量与疗程:成人通常每日1~2喷/鼻孔,疗程不超过12周;儿童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
联合用药:若需合并使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需间隔10分钟以上,且减充血剂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
2.掌握正确操作方法
清洁鼻腔:喷药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去除分泌物。
喷药技巧:喷药后保持头部垂直5~10秒,避免药液流入咽喉。
交替用药:双侧鼻腔交替喷药,减少局部刺激。
3.定期监测与调整
复诊频率:每2~4周复诊一次,医生根据症状改善情况调整用药。
停药策略:症状缓解后逐步减量,避免骤停。
4.日常鼻腔护理
环境控制: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使用空气净化器。
黏膜保湿:干燥季节可使用加湿器,或涂抹凡士林保护黏膜。
饮食调节:补充维生素A、C、E,促进黏膜修复。
5.特殊人群用药注意
儿童:优先选择生物利用度低的制剂(如糠酸莫米松),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孕妇与哺乳期女性:需权衡风险,仅在利大于弊时使用。
老年患者:警惕骨质疏松风险,定期检查骨密度。
鼻喷激素是治疗鼻炎的有效工具,但需以科学态度对待。患者应牢记“规范用药、定期复诊、联合护理”三大原则,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鼻黏膜“罢工”。若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切勿自行调整用药方案。只有通过医患之间的紧密合作,才能实现鼻炎的长期控制与鼻黏膜健康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