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血管通,护理维护不可松[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3
中江县人民医院 蒋梓淇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而血管通路则是这一治疗手段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对于血透患者来说,血管通路就像是他们的“生命线”,不仅关乎透析的效率和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了解并正确护理维护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对于每一位血透患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常见类型有2种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是血透治疗的关键环节,不同类型的血管通路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临时性血管通路
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具有建立迅速的特点,能在紧急状况下及时为患者开展透析治疗,其常见形式有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等,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引发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同时导管的存在还会给患者生活造成不便,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与舒适度。
永久性血管通路
能为血透患者提供长期稳定透析血管通路、作为首选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常见形式有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物内瘘、带隧道带涤纶套长期导管(半永久导管)。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通过手术将患者自身动脉(通常选上肢桡动脉)和静脉(多选头静脉)连接形成血流通道,术后需4~6周让内瘘成熟,成熟后血流量足,感染和血栓形成风险较低;移植物内瘘适用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一般用人工血管移植连接动脉和静脉,术后能较快使用,但相比自体动静脉内瘘,感染、血栓风险更高且处理难度大;带隧道带涤纶套长期导管适用于无法建立内瘘、内瘘功能丧失或成熟过度的患者,虽比临时透析导管感染和血栓形成风险降低,但仍存在较高风险,需严格护理。
护理维护是关键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护理维护对于保障透析效果与患者健康意义重大,为确保血管通路长期稳定且功能良好,需从术后、日常、定期检查以及穿刺护理等多个方面着手。
术后护理
对于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术后护理至关重要。需密切观察静脉侧有无震颤、倾听血管杂音,若这些症状消失,应警惕血栓形成并及时处理;同时要注意抬高术侧肢体,促进静脉回流以减轻浮肿;此外,严禁在手术侧肢体进行注射及测血压操作,避免影响内瘘成熟与使用。
日常保护
睡眠时要避免血管通路侧肢体受压,日常减少剧烈运动,不提重物,且避免在内瘘侧肢体进行测量血压、抽血、输液等操作;同时要保持血管通路附近皮肤区域清洁,每天洗护,透析前尤其注意清洗以预防感染;此外,应穿着舒适衣物,防止过紧束缚影响血液流动,引发局部血栓或血管闭塞。
定期检查
自体动静脉内瘘与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日常都需做好细致检查。前者应每日3次检查血管通路,正常情况下可观察或感受到局部震颤,若震颤减弱或消失,可能意味着内瘘出现狭窄、血栓形成等状况,需即刻前往医院就诊;后者在透析前要查看导管固定情况,保证其妥善固定,防止移位、脱出,同时仔细留意导管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
穿刺护理
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穿刺环节护士会遵循绳梯式穿刺原则选取合适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以减少血管内膜损伤和假性动脉瘤形成,同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保证穿刺部位皮肤清洁消毒;透析结束后,正确止血十分关键,需用无菌纱布卷以适中压力压迫穿刺点15~30 分钟(依患者凝血情况调整),确保有效止血且保证内瘘血流通过;透析后2~4小时,可对内瘘进行热敷,用温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内瘘部位(温度以不烫手为宜),每次15~20分钟,每天1~2次,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助力内瘘血管修复。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其护理维护工作不容忽视。患者应从日常生活习惯做起,避免压迫、保持清洁、定期检查、正确穿刺与护理,并注意饮食与生活习惯的调整。同时,患者还应定期到医院进行血透治疗,并遵从医生的嘱托和护理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血管通路的畅通和延长其使用寿命,为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