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君”闹脾气?教你三招制服它[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21
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刘素琴
在人体这个精妙复杂的“微观宇宙”中,阑尾宛如一位深藏不露的“小角色”,平日里低调行事,鲜少引人注目。然而,一旦它“闹起脾气”,那可真是让人苦不堪言,腹痛、发热、恶心等症状如汹涌潮水般袭来,将患者的生活搅得一团糟。这看似不起眼的阑尾,究竟为何会“发难”?我们又该如何巧妙应对?
阑尾:身体里的“神秘小管”
阑尾,这一位于人体右下腹、形似蚯蚓的细长盲管,长度约5~10厘米。长久以来,它都被视作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遗留物”,似乎并无实际用处。但现代医学研究却逐渐揭示,阑尾并非毫无价值的“摆设”。它富含淋巴组织,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犹如人体免疫防线中的“小哨兵”,时刻警惕着病原体的入侵。
不过,阑尾的解剖结构也使其成为炎症的“高发地带”。其管腔细长且狭小,开口又较为隐蔽,一旦遭遇梗阻,如粪石、寄生虫、淋巴滤泡增生等堵塞管腔,阑尾内的分泌物便无法顺利排出,导致腔内压力急剧升高。与此同时,阑尾动脉作为终末动脉,血供相对单一,一旦发生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阑尾便会陷入缺血缺氧的困境。在双重打击之下,阑尾黏膜迅速受损,细菌趁机大量繁殖,一场“炎症风暴”就此拉开帷幕。
阑尾炎:症状多样,不容小觑
阑尾炎的典型症状当属转移性右下腹痛,这一特征犹如炎症发作的“信号弹”。起初,疼痛多始于上腹部或脐周,呈阵发性隐痛,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轻轻拉扯。数小时后,疼痛逐渐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疼痛性质也由隐痛转变为持续性剧痛,犹如利刃直刺,令人难以忍受。
除了腹痛,发热亦是阑尾炎的常见症状之一。随着炎症的不断加剧,体温随之升高,患者常伴有畏寒、乏力等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也屡见不鲜,这是由于炎症刺激腹腔神经丛,引发胃肠功能紊乱所致。若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腹膜刺激征,如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则提示炎症已扩散至腹膜,此时病情危急,需立即就医。
制服“阑尾君”三招秘籍
招式一:及时就医,精准诊断。当疑似阑尾炎症状出现时,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拖延就医。及时前往医院,接受专业医生的全面检查,是制服“阑尾君”的关键一步。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如麦氏点压痛、反跳痛等,初步判断病情。同时,借助腹部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可清晰显示阑尾的形态、大小及周围组织情况,为准确诊断提供有力依据。血常规检查则能反映体内炎症反应程度,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升高,往往提示存在感染。
招式二:合理治疗,因病施策。阑尾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具体选择需依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量。对于早期单纯性阑尾炎,若患者全身症状较轻,可尝试保守治疗。通过静脉输注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配合禁食、补液等支持治疗,促进炎症消退。然而,保守治疗并非一劳永逸,部分患者病情可能反复发作,甚至发展为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增加治疗难度。
对于大多数阑尾炎患者而言,手术治疗无疑是更为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作为微创手术的代表,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诸多优势。手术过程中,医生仅需在腹部开几个小孔,通过腹腔镜器械精准切除病变阑尾,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术后,患者恢复迅速,一般数天即可出院,回归正常生活。
招式三:术后护理,科学康复。手术的成功只是制服“阑尾君”的第一步,术后科学合理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术后早期,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裂开。在饮食方面,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普食。初期可适量饮用温水、米汤等,待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后,再逐步添加软面条、稀饭等易消化食物。同时,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预防感染。若出现发热、伤口红肿、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