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帕金森病识别“三步法”:别再只盯着手抖

帕金森病识别“三步法”:别再只盯着手抖[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9

四川省都江堰市首嘉医院  华熙

帕金森病是一种影响中老年人的常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很多人误以为只是“手抖”。实际上,其症状远不止于此。早期识别帕金森病,有助于控制患者病情、改善生活质量。本文将讲述“三步法”带您识别隐匿而危险的疾病信号。

1.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其核心临床特征是运动迟缓,表现为动作困难、速度变慢,是诊断必需依据。依据临床诊断标准,需在确认患者存在运动迟缓的基础上,同时具备震颤、肌强直或姿势平衡障碍三者之一,方可初步确诊。按起病年龄分类,早发型帕金森病多在50岁前发病,常与遗传因素相关,进展较慢,但心理负担重。晚发型帕金森病起病于60岁以后,是最常见类型,退化进程与共病风险较高。除此之外,帕金森病常伴便秘、低血压、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疼痛及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部分患者早期即有嗅觉减退、持续便秘等表现。及早识别并规范干预上述信号有助于延缓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2.为何会得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常见于老年人,但原因并不只是“变老”,而是大脑“神经系统出了问题”。具体来说,是大脑中的“黑质”区域出现功能退化,导致“多巴胺”物质减少。多巴胺就像是身体运动“润滑剂”,缺少后患者动作会变得慢、僵硬,且容易出现震颤。目前医学界认为,帕金森病发生与年龄增长、遗传背景以及脑部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不是人人都会中招,只是让某些人更容易“触发”帕金森。所以,帕金森病是因为神经系统出现“功能故障”,不是单纯的“老年毛病”,也并非心理压力或简单生活习惯引起的。

3.怎么判断是不是帕金森?

手抖≠帕金森,关键是“啥时候抖”。很多人看到手抖,立刻联想到帕金森病,其实这是误解。手抖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紧张、疲劳、甲状腺功能异常,甚至是生理性震颤。但帕金森病“手抖”有其独特表现方式,关键不是“抖没抖”,而是“啥时候抖”。帕金森病典型的震颤是“静止性震颤”,即人在静止、放松的时候,手会不由自主地抖动,一旦开始做拿筷子、倒水等动作,会明显减轻这种抖动。这和普通疲劳或焦虑引起的手抖完全不同。另外,帕金森病震颤大多从一侧开始,如先是右手抖,然后发展到左手。起初震颤频率较慢,但随着病情进展,震颤的幅度与频率可能加剧。

走路姿势怪?小碎步、停不下,要当心。帕金森病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走路姿势变了”,很多人开始时并不在意,以为是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实际上是身体在发出警报。帕金森病引起的步态变化有几个典型特征,最常见的是“小碎步”“停不下”。所谓“小碎步”,就是走路时步幅变小,步伐密集,看起来像是在小跑,但又迈不大步。而“停不下”是指走着走着就刹不住车,身体不由自主地往前冲。除了这些,有些人还会出现“冻结步态”,也就是起步的时候脚像被粘住一样,怎么也迈不出去,终于迈出一步后,又能正常行走,直到下次转弯或停下时再次卡住。这种“卡壳式”走路方式,是帕金森病中晚期典型症状。

脸上没表情?老是“板着脸”,可别忽视。帕金森病患者常出现“面具脸”表现,看起来就像脸上戴了张面具,面部表情呆板,缺乏情绪变化,笑的时候没有笑容,生气时也看不出怒意。这种现象是病情影响控制面部肌肉的神经功能,使肌肉活动变少,导致面部肌张力增加、动作幅度减小。眼球活动也会受此影响,减少眨眼次数,看人时目光呆滞,没有互动感,常误认为“情绪不好”或“性格冷淡”。“面具脸”多不被重视,因为不像手抖那样明显,但其实是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如果发现家人脸上表情越来越少、说话声音变轻、眼神不如从前灵动,尤其伴随步态改变或静止性手抖,那就要提高警惕,尽早就诊评估。

帕金森病无法根治,但若尽早识别、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都可以维持良好的生活状态。记住“看手、看腿、看面相”,关注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是守护健康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