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兼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20
南充市高坪区长乐中心卫生院 任冬梅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过度治疗”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与风险。内科疾病往往病程较长、病因复杂,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凭借其独特的理念和方法,为内科疾病治疗开辟了一条温和而有效的新路径,既避免过度治疗,又能实现标本兼治。
二者优势的有机融合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从人体整体出发,调整阴阳平衡,改善身体内环境;西医则以精准的诊断和针对性的治疗见长,如使用抗生素对抗感染、用降压药控制血压等。中西医结合并非简单的中医与西医治疗方法的叠加,而是将两者的优势有机融合。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西医先进的检查设备,如CT、核磁共振、血液检测等,精准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情发展程度;再依据中医理论,分析患者的体质、症状表现,进行辨证分型。例如,对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西医通过血压测量、心脏功能检测等明确病情,中医则根据患者头晕、头痛、腰膝酸软等症状,判断其属于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等不同证型,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广泛用于内科疾病治疗
1.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传统西医治疗主要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耐药性,且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在急性发作期,西医使用敏感抗生素快速控制感染,缓解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同时配合中医的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中药,如麻黄、杏仁、桔梗等,增强疗效。在缓解期,中医发挥优势,采用扶正固本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体质开具中药方剂,如玉屏风散、六君子汤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疾病发作次数。此外,还可配合穴位贴敷、艾灸等中医外治法,选取肺俞、大椎、足三里等穴位,刺激经络,达到温阳散寒、止咳平喘的目的,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避免因反复发病而进行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2.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病程迁延,西医治疗通常采用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但部分患者停药后容易复发。中西医结合治疗时,西医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迅速缓解胃痛、胃胀、反酸等症状;中医则从脾胃功能入手,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对于脾胃虚弱型患者,给予健脾和胃的中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等;对于肝胃不和型患者,采用疏肝和胃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加减。同时,配合中医的食疗方法,指导患者食用山药粥、小米南瓜粥等健脾养胃的食物。此外,针灸治疗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可调节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减少药物的长期使用,降低过度治疗的风险。
3.心血管系统疾病
冠心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西医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单纯依靠西医药物治疗,可能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增加肝肾负担;而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过度依赖介入治疗,不仅费用高昂,还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中西医结合治疗时,西医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控制病情,稳定斑块;中医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中药,如丹参、川芎、红花等,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同时,中医的情志疗法也不容忽视,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避免因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诱发病情加重。此外,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传统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现治疗的温和与有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既能快速缓解症状,又能从整体上调理身体机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它避免了单纯西医治疗可能出现的过度依赖药物、过度使用检查手段等问题,也弥补了中医治疗在精准诊断、急救处理等方面的不足。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必将在拒绝“过度治疗”、实现内科治疗的温和有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