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预防脑血管病,暑天不放松

预防脑血管病暑天不放松[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6

柳州市工人医院   赵鲜蓝/陆小霞

脑血管病是人类三大死因之一。据统计,我国现患脑血管病人数约600万,每年新发病例数约150万,每年死亡约100万。幸存的脑血管病患者约有3/4留下了偏瘫、智力障碍等后遗症。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脑血管疾病已成为第一“杀手”,重视脑血管病的预防迫在眉睫

不少人觉得暑夏气温高,人血压低,脑血管意外发生率也低,实则不然。1994-2000年一项调查4001例脑血管病病例发现,夏季发病974例,虽比例稍低但数多。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夏季发病806例,为高峰。因气温高人体出汗多,血液浓缩黏稠、流速慢,中老年人适应力弱,更易发病。

防暑降温,温差有度

夏季防暑降温不容小觑,得积极打造清凉舒适的环境。早晚记得开窗通风,让室内空气流通起来,让清新空气赶走闷热。还能往地面洒水、挂上遮阳窗帘,辅助降低室内温度。要是用空调,中老年人得把室内外温差控制在8~10℃以内,防止外出时因温差大而身体不适。特别要注意,刚从室外回来别对着空调冷风猛吹,不然人体血管调节容易紊乱,很可能诱发脑血管病,给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可千万大意不得。

酷热少出,防护到位

酷热天气宛如“烤炉”,中老年人尽量少出门为妙。倘若白天实在需要外出,防护措施必须细致周全。出行前,遮阳伞、遮阳帽、太阳镜要准备齐全,它们就像忠诚的卫士,能有效阻挡紫外线对肌肤和眼睛的伤害;若条件允许,涂抹防晒霜可进一步加固防护屏障。衣物选择上,棉、麻、丝类织物是上佳之选,其透气吸汗的特性,能让身体在酷热中保持干爽,大大降低因高温闷热引发身体不适的可能,从而减少脑血管病潜在的发生风险。

清淡饮食,科学补水

夏季饮食宜清淡,辛辣厚味食物要少吃,更要杜绝暴饮暴食,防止加重肠胃负担。日常可多吃些水分含量高的果蔬,冬瓜、黄瓜、西瓜都是不错的选择,既能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又能补充水分。要养成主动饮水的好习惯,每天保证摄入1500~2000毫升白开水、淡茶水或绿豆汤。还可适量饮用金银花、菊花泡的茶(忌浓茶),能稀释血液、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若出汗较多,适当补充盐分,有助于预防脑血管病。

静心养神,适度作息

中老年人在暑热天气中,保持平和心态至关重要,以静养神是关键。可在家中静坐冥想,或去阴凉处纳凉,让内心归于宁静,感受“心静自然凉”的美好。运动时间宜选在清晨或傍晚,此时气温相对较低,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过度疲劳。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大,容易感到疲倦。保证每日不少于7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能让大脑和身体各系统得到充分放松与修复,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从而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几率。

夏季调药,遵医嘱行

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往往需终身与药物相伴,而夏季用药需格外留意调整。随着气温攀升,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会随之降低,此时服药剂量通常要减少,且优先选用长效、温和的降压药。夏季出汗量大,电解质流失多,利尿降压药易诱发低钾血症,最好避免使用。同时,饮食结构变化,控糖药物也需相应变动。患者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切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如此才能保障治疗效果,守护好自身的身体健康。

症状速医,莫要拖延

中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对疾病的感知和反应常不够敏锐。当出现言语含糊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突然跌倒、突发头痛眩晕等状况时,千万别主观认为是没睡好或过于劳累所致。这些症状极有可能是脑血管病发作发出的危险信号,务必第一时间前往医院检查。早期及时就医、精准诊断并展开治疗,如同为患者抢占了与病魔搏斗的“黄金阵地”,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疾病对身体的伤害,大幅提升康复的可能,让生活重回正轨。

夏季气温居高不下,可脑血管病风险并未随之降低,中老年人切不可麻痹大意。需全面做好防暑、出行防护,饮食上清淡且多补水,调整作息规律睡眠,严格遵循医嘱合理用药。若身体出现相关症状,第一时间就医。多措并举,才能防住病,安度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