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出招,高血压防线轻松守[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5
枣庄市精神卫生中心 褚玉清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如同隐匿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科学且有效地控制高血压,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精准诊断与分级,明确病情“坐标”
高血压的诊断与分级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正常血压应低于120/80mmHg,当血压处于120~139/80~89mmHg时,属于正常高值,需引起警惕。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部分指南如AHA将≥130/80mmHg定义为高血压)。在分级方面,1级高血压为140~159/90~99mmHg,2级高血压则达到或超过160/100mmHg。通过准确的诊断与分级,患者和医生能更清晰地了解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方向。
规范药物治疗,筑牢降压“堡垒”
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原则遵循从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以实现24小时平稳降压。联合用药如ACEI与利尿剂搭配,可增强降压效果,同时减少副作用。患者切不可擅自停药,即使血压恢复正常,也需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
何时启动高血压药物治疗有明确标准。若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后血压仍未达标,或是2级高血压患者,又或者合并糖尿病、靶器官损害,都需立即用药。不同类型患者适用药物各异,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可减少血容量;ACEI/ARB 如依那普利、缬沙坦能护心肾,糖尿病或肾病患者适用;钙拮抗剂氨氯地平适合老年或单纯收缩期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则适合合并冠心病者。
患者要充分了解药物副作用,如利尿剂可能引起低钾,ACEI可能导致干咳等。若单药控制不佳,优先选择复方制剂,如ARB+CCB或ARB+利尿剂。若不慎漏服药物,且接近下次服药时间,应跳过此次剂量,切勿加倍服用。
调整生活方式,打造健康“盾牌”
生活方式调整在高血压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饮食管理方面,要遵循低盐原则,每日盐摄入量应低于5克(约1啤酒瓶盖),避免食用腌制品、加工食品。同时,推荐采用DASH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适量食用鱼类、坚果,减少动物脂肪和反式脂肪酸(如油炸食品)的摄入。
控制体重也是关键。建议将BMI控制在<24,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研究表明,减重5%~10%即可显著降低血压。规律运动同样不可或缺,每周应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次进行,并避免久坐,可结合每周2次的抗阻训练。
戒烟限酒是必须遵守的原则。吸烟会损伤血管,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应≤25克,女性减半。此外,要学会减压与保证充足睡眠,可通过练习正念减压、深呼吸或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保证每天7~9小时的睡眠时间,对于打鼾严重者,要积极治疗睡眠呼吸暂停。
患者教育同样重要。要强调长期治疗的重要性,避免自行停药或减量,纠正“无症状不需吃药”“保健品可替代药物”等误区。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突然体位变化,以防头晕。
强化监测与随访,掌握病情“动态”
定期测量血压是监测病情的重要手段。家庭自测血压时,应每天固定时间测量,如早晨起床后、晚上睡前,避免在运动或摄入咖啡因后立即测量。一般患者的血压目标值应<140/90mmHg,糖尿病/肾病患者应<130/80mmHg。
定期复查也不容忽视。初诊或调整药物时,每2~4周复查1次;病情稳定后,每3~6个月评估检查血脂、血糖、肾功能、心电图等,并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如进行心脏超声、尿微量白蛋白等检查。
关注特殊人群,定制个性化“方案”
特殊人群的高血压管理需要更加细致和个性化。老年高血压患者(≥65岁),降压目标可放宽至<150/90mmHg(虚弱患者需个体化调整),要警惕体位性低血压,避免过度降压。妊娠高血压患者,首选甲基多巴、拉贝洛尔,禁用ACEI/ARB。并发症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目标血压应<130/80mmHg,首选ACEI/ARB;慢性肾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蛋白尿,血压目标同样为<130/80mmHg。
高血压是需终身管理的慢性病,居家护理极为关键。患者即便无症状也不能大意,规范治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时应对紧急情况,可大幅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等并发症风险。家属要提高警觉,储备知识,携手为患者健康筑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