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术后镇痛要点,加速康复不走弯路[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8
枣庄市山亭诚德骨科医院 杨士民
手术虽能治疗疾病,但术后疼痛常让患者苦不堪言,影响康复进程。在术后镇痛这件事上,不少人存在认知误区,用药选择与方式也大有讲究。了解术后镇痛的重要性、常见误区、实施方式等知识,对患者的快速康复至关重要。
术后镇痛对患者康复意义非凡。它能减轻痛苦、提升舒适度,避免焦虑、睡眠障碍,助患者更好休息。还可减少应激反应,降低心血管风险,鼓励早期活动以预防并发症。且能降低急性疼痛转慢性风险,优化呼吸与胃肠功能,缩短住院时间,提升康复效率与整体预后。
常见误区
在术后镇痛的认知领域,患者及家属常常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所误导,这些误区看似合理,实则可能给患者的康复带来诸多阻碍。
强忍疼痛:不少患者认为术后疼痛难避,惧怕药副作用而强忍。但剧烈疼痛会激活应激反应,加重心脑血管负担、延缓愈合,还致血压升高等。短期规范用药极少成瘾,医生会依个体调整。
按需用药:部分患者认为疼痛能忍就不用药,非要疼到难耐才求助镇痛药。其实疼痛应提前干预,按时给药效果更佳,延迟用药或致中枢敏化,后续需更大剂量药物才能缓解疼痛。
镇痛药影响愈合:部分患者担心镇痛药会影响伤口愈合,其实适度镇痛可以减少应激激素的释放,反而有利于组织修复。疼痛导致的焦虑和睡眠障碍才更不利于康复。
非药物可替代药物:冷敷、热敷、针灸等非药物方法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但对于中重度疼痛,仍需药物干预。而且,某些术后情况可能禁忌热敷或按摩,需要谨慎选择。
镇痛泵致药物过量:镇痛泵已经预设了安全剂量和锁定时间,无法连续过量给药。患者主动参与镇痛,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调整药物剂量,更符合个体需求,还能减少用药总量。
所有疼痛同药治:内脏痛、神经病理性痛、炎性痛需要不同的药物来治疗,多模式镇痛效果更佳,且能减少副作用。
镇痛方式
术后镇痛方式多样,科学合理地选择与运用,能为患者有效缓解疼痛,助力康复。
药物镇痛:多模式镇痛是术后常用手段,联合不同机制药物,能减少单一药物副作用。阿片类强效有风险,非甾体抗炎药防过量,局部麻醉药等各有用途,给药途径多样,可按需选用。
区域神经阻滞:在超声、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阻滞,如臂丛阻滞、腹横肌平面阻滞,还可以使用持续导管技术延长镇痛时间。
非药物方法:物理疗法如冷敷、抬高患肢,心理干预如放松训练、音乐疗法,可以减轻焦虑对疼痛的放大效应。
关键要点
术后疼痛管理是手术康复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疼痛管理能让患者少受折磨、加速康复。
提前沟通:术前与医生讨论镇痛方案,包括药物选择、预期效果及副作用,尤其是对疼痛敏感或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按时用药:遵循医嘱定时服药,不要等到剧痛时才用药。按时服用镇痛药可以维持血药浓度,效果更佳。
及时反馈:若镇痛不足或出现恶心、嗜睡等副作用,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调整方案。如出现恶心呕吐可请求医生开具止吐药,便秘可增加膳食纤维、多喝水,必要时用缓泻剂,嗜睡、头晕应避免跌倒,短暂休息后通常可缓解。
多模式镇痛:为提升镇痛成效,可采取联合策略,将药物镇痛与非药物方法(如物理、心理干预)有机结合,发挥协同作用,实现更优的疼痛控制效果。
活动与康复:当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后,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尽早下床开展活动。如此一来,可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同时降低组织粘连的发生风险。
预警信号:疼痛持续加重、镇痛药无效,出现呼吸困难、皮疹、意识模糊等严重副作用,伤口红肿、渗液伴发热、持续疼痛(可能提示感染)等情况,需立即告知医生。
术后镇痛针对特殊人群用药需进行不同考量。儿童因表达受限,可使用面部表情量表评估疼痛,用药时优先选择区域阻滞或对乙酰氨基酚。老年人用药需调整剂量,同时警惕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孕产妇用药要避免使用影响胎儿的药物。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代谢途径用药。总之,术后镇痛应遵循“安全、有效、个体化”原则,助力患者无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