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能麻醉吗?这些产科麻醉知识别忽视[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4
资阳市雁江区人民医院 陶平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麻醉在产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从无痛分娩到剖宫产手术,麻醉技术为无数产妇减轻了痛苦,也保障了母婴安全。下面将为大家揭开产科麻醉的神秘面纱,解答常见疑惑,让准妈妈们对麻醉有更科学、全面的认识,在迎接新生命的旅程中,多一份安心,少一份焦虑。
打破认知误区:孕妇为什么需要麻醉
说起生孩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疼”。分娩疼痛的真实强度,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医学上,疼痛等级分为10级,分娩痛常常能达到8~10级,相当于同时折断20根肋骨!长时间处于这种高强度疼痛中,产妇不仅身体承受巨大折磨,精神也会高度紧张。有研究表明,严重的分娩疼痛会导致产妇体内儿茶酚胺大量分泌,这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甚至影响子宫胎盘的血液灌注,对胎儿健康产生威胁。
在产科手术与分娩过程中,麻醉是刚需。剖宫产时,产妇需要在完全无痛的状态下接受手术,这就必须依靠麻醉技术。而自然分娩时,无痛分娩也越来越普及,它能让产妇从“痛不欲生”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保存体力,更好地配合分娩。此外,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如胎盘早剥、脐带脱垂等,麻醉更是争取抢救时间的关键,能快速让产妇进入手术状态,挽救母婴生命。
揭开面纱:产科麻醉的主流类型
椎管内麻醉被称为无痛分娩的“温柔选择”,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娩镇痛方式。它主要包括硬膜外麻醉和腰麻,原理是把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阻断神经传导,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操作时,产妇侧躺,弓起背部,麻醉医生在腰部选定间隙,先进行局部麻醉,再置入一根细细的导管。整个过程中,产妇的意识始终清醒,下半身虽然感觉不到疼痛,但仍能保持一定的活动能力,还能参与到分娩过程中。这种麻醉方式起效快、效果确切,对母婴影响小,让产妇能轻松体验“快乐分娩”。
全身麻醉是紧急时刻的“生命保障”,尤其适用于情况危急,需要快速娩出胎儿的场景,比如产妇大出血、胎儿窘迫等。它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药物,让产妇迅速进入无意识、无疼痛的状态。麻醉医生会优先选择起效快、代谢快,且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不过,由于全身麻醉下产妇失去意识,需要借助气管插管来维持呼吸,所以术后苏醒期需要格外注意,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防止出现恶心、呕吐、误吸等情况,确保产妇安全度过恢复期。局部麻醉则是小创口手术的“灵活方案”,比如会阴侧切、会阴裂伤缝合等。它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手术部位周围,只麻醉局部神经,对产妇的全身影响很小。这种麻醉方式操作简单、起效迅速,产妇全程清醒,能随时与医生沟通感受,而且恢复快,对后续哺乳等活动基本没有影响,是处理一些小型产科手术的理想选择。
防患未然:麻醉风险与应对策略
在产科麻醉过程中,一些常见并发症需要我们了解。低血压是比较常见的问题,这是因为麻醉药物会使血管扩张,血液淤积在外周,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恶心、呕吐也时有发生,这与麻醉药物刺激胃肠道、低血压引起的不适有关。还有部分产妇在椎管内麻醉后可能出现头痛,主要是因为穿刺时脑脊液漏出,导致颅内压力变化。这些并发症虽然可能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可怕。对于这些风险,有一系列科学的预防与处理手段。为预防低血压,麻醉前医生会适当为产妇补充液体,提升血容量;同时,术中会密切监测血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使用药物进行调整。预防恶心、呕吐,医生会提前使用止吐药物,并在麻醉过程中合理控制药物剂量和输注速度。针对麻醉后头痛,产妇需要卧床休息,多补充水分,必要时还可采用硬膜外腔充填等方法缓解症状。只要做好预防和处理,大部分并发症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麻醉后的母婴健康监测同样至关重要。医护人员会持续关注产妇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感染等情况,还会评估疼痛程度,及时调整镇痛方案。对于宝宝,会第一时间检查呼吸、心率、肌张力等,判断有无因麻醉受到不良影响。通过全方位、细致地监测,确保母婴在麻醉后都能顺利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