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高坪区石圭镇卫生院 周苗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创手术凭借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逐渐成为外科手术的主流方式。然而,微创手术并非“一劳永逸”,术后科学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外科护理领域不断涌现新趋势,这些新方法和新理念,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术后恢复过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微创手术后的护理要点以及外科护理的新趋势。
多学科协作护理:全方位保障康复
传统的术后护理往往由单一科室负责,而如今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成为新趋势。微创手术后,医疗团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外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医生等组成专业团队,共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例如,对于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外科医生负责评估手术创口恢复情况;护士除了进行常规的伤口护理、生命体征监测,还会协助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机能;营养师会根据患者术后身体需求,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方案,促进伤口愈合;心理医生则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因疾病和手术产生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这种多学科协作的护理模式,打破了学科壁垒,从多个维度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全方位保障。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缩短恢复时间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近年来在外科护理中广泛应用,它通过优化围手术期的一系列处理措施,减少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加速康复进程。微创手术后,ERAS 理念体现在多个方面。在饮食方面,传统观念认为术后需要长时间禁食,而ERAS理念倡导早期进食。对于大多数微创手术患者,术后6小时左右,若胃肠功能恢复,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即可开始少量饮水,逐步过渡到流食、半流食,直至正常饮食。早期进食不仅能满足身体营养需求,还能刺激胃肠蠕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在疼痛管理上,不再单纯依赖药物止痛,而是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结合药物镇痛、物理镇痛(如冷敷、热敷、经皮神经电刺激等)以及心理干预等手段,在有效缓解疼痛的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通过这些措施,患者能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缩短住院时间。
个性化护理: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身体状况、基础疾病、心理状态等各不相同。外科护理新趋势强调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护理计划。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术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出现并发症。护理人员会更加关注其心肺功能、认知状态等,在活动指导上循序渐进,避免因活动不当导致摔倒等意外情况;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严格控制血糖是关键,护理人员会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正确用药,以促进伤口愈合,预防感染;对于心理较为脆弱、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的患者,护理人员会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心理支持,通过耐心讲解手术知识、分享康复案例等方式,增强患者的信心。
远程护理:便捷延续服务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远程护理的兴起,这也是外科护理的重要新趋势。微创手术后,患者出院并不意味着护理结束,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可穿戴设备等,患者可以实时记录体温、血压、伤口情况等数据,并上传至云端。护理人员通过远程平台获取这些数据,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状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此外,远程视频咨询也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患者在家中就能与医护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咨询术后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行动不便或居住在偏远地区的患者,远程护理解决了他们就医不便的难题,实现了护理服务的延续。
重视健康教育: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外科护理新趋势越来越重视患者的健康教育,旨在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康复。微创手术后,护理人员会采用多种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如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播放科普视频、开展健康讲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