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别忽视胆囊结石的“报警信号”

别忽视胆囊结石的“报警信号”[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4

四川省大竹县天城镇卫生院    李禄元

在日常生活中,右上腹疼痛是许多人都曾经历过的不适症状。不少人出现这一症状时,第一反应往往是“胃病又犯了”,自行服用胃药缓解。然而,这种惯性认知可能导致真正的健康隐患被忽视——右上腹疼痛很可能是胆囊结石发出的“报警信号”。

疾病诱发因素多

胆囊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一个梨形囊袋,它像一座“胆汁仓库”,储存并浓缩由肝脏分泌的胆汁。胆汁在脂肪的消化与吸收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卵磷脂等成分保持着精妙的平衡,但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引发胆囊结石。从饮食习惯来看,长期偏好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食物,会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高,逐渐析出形成结晶,最终发展为结石。现代人常见的不吃早餐习惯,同样是胆囊结石的重要诱因。经过一夜的休息,胆囊中储存了大量浓缩胆汁,若不吃早餐,胆囊无法正常收缩排空,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极易形成结石。

除了饮食因素,身体代谢异常也与胆囊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胆汁中胆固醇分泌增加,患胆囊结石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以上。女性在孕期和绝经期,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影响胆汁的正常代谢和排出,发病率也明显高于男性。此外,患有肝硬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同样会干扰胆汁的代谢过程,提高结石形成的概率。

症状表现多样

胆囊结石的症状表现多样,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右上腹疼痛,轻者仅表现为隐隐作痛或胀痛,重者则会出现剧烈的绞痛,甚至让人难以忍受。疼痛发作时,还可能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导致这些部位也出现疼痛感。疼痛的发作时间通常有规律可循,多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或是夜间睡眠时。这是因为油腻食物会刺激胆囊剧烈收缩,试图排出胆汁以帮助消化;而夜间平躺时,结石更容易移位,堵塞胆囊管,从而引发疼痛。

除了疼痛,胆囊结石患者还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嗳气等症状,这些表现与胃病极为相似,这也是胆囊结石容易被误诊为胃病的重要原因。但仔细分辨,二者仍有明显区别。胃病引起的疼痛往往与进食时间密切相关,而胆囊结石引发的疼痛更多与油腻饮食相关,且在按压右上腹时,疼痛会明显加剧,部分患者甚至可以摸到肿大的胆囊。当结石堵塞胆管时,患者还会出现皮肤和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加深的黄疸症状,若合并细菌感染,还会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此时病情往往已经较为严重。

及时治疗很重要

如果对胆囊结石放任不管,将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结石长期存在于胆囊内,会反复刺激胆囊黏膜,引发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发热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胆囊穿孔、坏疽,引发弥漫性腹膜炎,严重威胁生命安全。慢性胆囊炎则会使胆囊壁逐渐增厚、纤维化,最终导致胆囊功能丧失。更危险的是,一旦结石从胆囊脱落进入胆管,会造成胆管梗阻,引发梗阻性黄疸和胆管炎。胆管炎若得不到有效控制,细菌和毒素会进入血液,发展为感染性休克。此外,结石进入胰管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死亡率高达30%50%,是一种病情极为凶险的疾病。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还会显著增加胆囊癌的发病风险。胆囊癌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预后极差,因此及时治疗胆囊结石尤为重要。

做好预防是关键

饮食方面,要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奶油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尤其要重视早餐的重要性,按时吃早餐能够促进胆囊正常收缩排空,减少胆汁淤积,有效降低结石形成的风险。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和合理的体重也至关重要。规律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对于有胆囊结石家族史或患有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应该提高警惕,定期进行体检,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结石,及时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