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衰伴房颤,怎么治疗才有效

心衰伴房颤,怎么治疗才有效[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6

遂宁市射洪市洋溪中心卫生院  杨小刚

心衰(HF)与房颤(AF)堪称心血管领域“双煞”,常携手作案,让患者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俩“难兄难弟”究竟咋回事,日常应如何识别症状,又该怎么有效治疗!

心衰伴房颤:双病合璧,危害升级

心衰,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房颤,心脏电活动紊乱,心跳忽快忽慢、毫无章法。二者常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房颤诱发心衰,心衰又加重房颤,如同“套娃”一般,病情愈发复杂。

病理机制:心衰→房颤,心衰时心脏扩大、压力升高,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易触发房颤。房颤→心衰,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室充盈不足,心输出量锐减,诱发或加重心衰。

症状识别:火眼金睛,揪出端倪

心衰伴房颤症状多样,需“多管齐下”识别:

1.心衰“三联征”。呼吸困难:活动后气促,严重时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NOD);乏力:体力下降,爬几层楼就气喘吁吁;水肿:下肢水肿,按压凹陷,严重时全身水肿、胸腔积液。

2.房颤“信号灯”。心悸:心跳忽快忽慢,如“脱缰野马”,患者常描述为“心脏要跳出来”;头晕/晕厥:心率过快或过慢,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晕厥;胸闷/胸痛:房颤诱发心绞痛,严重时心肌梗死。

3.合并症状。咳嗽/咳痰:心衰导致肺淤血,出现“心源性哮喘”;食欲不振/腹胀:肝淤血、胃肠道淤血,影响消化功能。

诊断利器:多管齐下,精准定位

心电图(ECG):房颤诊断“金标准”,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f波,RR间期绝对不等

超声心动图(Echo):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发现心房扩大、心室肥厚、瓣膜反流等。

血液检查:BNP/NT-proBNP升高,提示心衰;肌钙蛋白升高,警惕心肌损伤。

动态心电图(Holter):24小时监测,捕捉阵发性房颤。

心脏磁共振(CMR):评估心肌组织特征,鉴别心肌病、心肌炎等。

治疗策略: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心衰伴房颤治疗需“两手抓”:控制房颤,改善心衰。

1.房颤治疗。节律控制:药物复律,胺碘酮、普罗帕酮等,需警惕副作用。电复律:紧急情况下,电击恢复窦性心律。导管消融:射频消融或冷冻消融,根治房颤,改善预后。心室率控制: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减慢心室率,缓解症状。抗凝治疗: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预防血栓栓塞。

2.心衰治疗。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减轻水肿,缓解呼吸困难。RAAS抑制剂:ACEI/ARBARNI,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改善心室重构。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MRA:螺内酯,拮抗醛固酮,减少心肌纤维化。SGLT2i:达格列净、恩格列净,新型降糖药,兼具心肾保护作用。

3.器械治疗。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猝死。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改善心室收缩同步性,提升心功能。LAA封堵: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相关卒中。

患者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1.生活方式干预。限盐限水:每日食盐<5g,水分摄入量<1.52L。规律运动: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150分钟。戒烟限酒:烟草、酒精加重心脏负担。体重管理:BMI 18.524kg/m²,腰围<90cm(男)/85cm(女)。

2.定期随访。症状监测:记录心率、血压、体重、水肿情况。药物调整: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心理支持:焦虑、抑郁加重病情,需心理干预。

3.多学科协作。心内科:主导治疗,制定方案。心外科:必要时手术干预(如心脏移植)。康复科:指导运动康复,提升生活质量。营养科: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

预防胜于治疗:防患于未然

1.高危人群筛查。高血压:血压控制不佳,损伤心脏。糖尿病:高血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缺血导致心功能下降。肥胖:代谢综合征,增加心衰风险。

2.早期干预。控制危险因素:降压、降糖、调脂、戒烟。定期体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早发现早治疗。健康教育:普及心衰、房颤知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