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节食还是瘦不下来,可能是你的激素在“抗议”[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5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徐宇飞
在减肥的怪圈里,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每天饿得头晕眼花,严格控制热量摄入,体重却像被“冻住”一样纹丝不动,甚至偶尔还会反弹。其实,这背后很可能是身体的激素系统在因节食“抗议”。这些调控代谢、食欲和能量平衡的“化学信使”,会在极端饮食干预下发生紊乱,让减肥之路难上加难。
饥饿激素与瘦素的“拉锯战”:越节食越失控
当你刻意压缩进食量时,胃部的空虚会触发饥饿激素(胃饥饿素)的大量分泌。这种激素如同身体的“催食警报”,不仅会让你对食物的渴望呈爆发式增长,还会精准指向高糖、高脂肪的“快乐食物”——这是人类进化中形成的生存机制,旨在让身体在“饥荒”时快速囤积能量。研究表明,持续节食两周后,饥饿激素水平可上升20%以上,此时大脑对高热量食物的奖赏系统活跃度会提高30%,导致节食者更容易暴饮暴食。
与饥饿激素对抗的是瘦素,这个由脂肪细胞分泌的“饱腹使者”本应在吃饱后告知大脑“停止进食”。但长期节食会导致身体进入“瘦素抵抗”状态:即便脂肪细胞仍在分泌瘦素,大脑却无法识别信号,反而误以为身体陷入“能量危机”,进而启动“保脂模式”——优先分解肌肉(而非脂肪)来节省能量,同时降低基础代谢率。这就是为什么节食者常出现“体重没降,肌肉先丢”的现象,而肌肉量减少会直接导致日常热量消耗下降,形成“越饿越胖”的恶性循环。
压力激素的“助攻”:让脂肪悄悄囤在腹部
节食带来的生理饥饿往往伴随心理压力,这会激活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压力激素)。皮质醇堪称“脂肪囤积的帮凶”:它会促使身体将多余热量转化为脂肪,尤其偏爱腹部区域(内脏脂肪)。研究显示,长期高皮质醇水平者的腹部脂肪堆积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而内脏脂肪不仅影响体型,还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密切相关。此外,皮质醇会抑制甲状腺功能。甲状腺分泌的T3、T4激素是代谢的“引擎”,当皮质醇持续升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代谢率可下降5%~10%。此时,身体如同踩了刹车的汽车,即便减少“油耗”(少吃),也难以维持正常“车速”(代谢),甚至需要更少热量就能维持体重,这就是节食后期“喝水都胖”的根源。
代谢激素的“生存本能”:身体在对抗“饥荒”
从进化角度看,人体对“饥饿”的防御机制远比“肥胖”更强大。当热量摄入骤减时,身体会启动一系列保护程序——
胰岛素敏感度下降:胰岛素本是调节血糖的“管家”,但节食时,细胞对胰岛素响应减弱,导致葡萄糖更容易转化为脂肪储存。
生长激素分泌紊乱:生长激素本应在夜间帮助分解脂肪、修复肌肉,但节食会打乱其节律,导致脂肪分解效率下降,肌肉修复受阻。
性激素失衡:女性可能因节食出现雌激素水平下降,引发月经不调;男性则可能面临睾酮水平降低,进一步削弱代谢能力。
这些激素的“集体抵抗”,本质是身体在应对“粮食危机”时的自我保护——优先确保重要器官的能量供给,将“减肥”视为威胁生存的“错误指令”。
科学减肥的关键:与激素“和解”
想要突破减肥瓶颈,需避免与激素对抗,转而恢复其平衡——
1.拒绝极端节食:每日热量摄入不低于基础代谢(女性约1200大卡/天,男性约1500大卡/天),避免触发“生存警报”。
2.优化饮食结构:增加蛋白质(保护肌肉)、膳食纤维(调节血糖)和Omega-3脂肪酸(降低皮质醇)的摄入。
3.规律运动+充足睡眠:力量训练提升肌肉量(代谢),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7~8小时睡眠可调节饥饿激素和瘦素。
4.循序渐进减重:每周减重建议不超过体重的0.5%~1%,给身体适应代谢调整的时间。
减肥不是与身体的对抗,而是读懂激素信号的过程。当你用科学方式与身体合作,让饥饿激素不再失控、瘦素恢复敏感、压力激素回归正常,代谢系统才能高效运转,实现真正健康的体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