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里的“救命三剑客”[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5
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 刘小蓉
提到ICU(重症监护室),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冰冷的仪器、刺耳的警报声和插满管子的病人,尤其是呼吸机、血滤机和ECMO(人工肺),常被患者家属称为“刑具”,甚至有人因恐惧而拒绝使用。但事实上,这些设备是现代医学的“生命守护神”,它们不会带来痛苦,而是为危重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今天,我们就来温情解读ICU三大救命设备,揭开它们神秘而温暖的面纱。
呼吸机
为什么需要呼吸机?当肺部严重受损(如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呼吸肌无力(如重症肌无力)时,患者无法自主呼吸,此时呼吸机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体外肺”,接管呼吸工作,让衰竭的器官得到休息。临床上,无创呼吸机通过面罩提供氧气,适用于轻度呼吸衰竭;有创呼吸机经气管插管直接送气,用于严重病例;现代呼吸机还能智能调节,根据患者需求自动调整氧气浓度和压力。
打破误区:“插管生不如死”是误解,深度镇静下患者无痛苦;“上了就撤不下来”也不对,多数患者治疗后可顺利脱机;“只有临终才用”更是错误,早期使用呼吸机能避免器官衰竭。
血滤机(CRRT)
当肾脏突发功能障碍(如急性肾衰竭、遭遇严重感染等)致体内毒素与多余水分无法正常排出时,血滤机化身“人工肾”24小时持续净化血液。其工作原理为以每分钟150ml速度温和过滤(比普通透析更安全)、可精确到每小时脱水毫升数,还具备调节电解质、清除炎症因子功能。此外,为儿童设计的血滤机只有饭盒大小,最小可用于3kg新生儿,新型抗凝技术使出血风险降至5%以下,80%急性肾损伤患者治疗后肾功能可完全恢复。医护手记中,一位尿毒症合并心衰的老人经72小时血滤后水肿消退,摸着平坦腹部流泪称“终于能平躺着睡一觉了”。
ECMO(人工肺)
当心肺功能完全衰竭(如暴发性心肌炎、肺栓塞)时,ECMO作为“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能暂时代替心肺工作,为治疗争取时间。其技术突破包括:通过离心泵将血液引出体外加氧实现氧合血液;保持血液37℃以避免低温损伤;新型管路采用生物涂层减少血栓形成。在生命奇迹方面,新冠疫情期间ECMO让无数“白肺”患者重获新生,北京协和医院记录显示ECMO支持最长可达117天且患者仍能康复,我国新生儿ECMO存活率达70%,与国际水平持平。生命故事中,一位暴发性心肌炎的孕妇在ECMO支持下保住胎儿,孩子满月时母女专程来ICU送蛋糕,主管医生感慨“这条管路连着两个人的心跳”。
ICU设备的人性化发展
现代ICU正朝着更温暖的方向发展:在降噪技术上,将刺耳的报警声转化为轻柔提示音;通过精确控制镇静镇痛,让患者处于“舒适睡眠”状态;鼓励家属参与,允许他们触摸患者、播放家人录音;还运用VR技术模拟体验,让家属“感受”设备工作原理。
何时该接受这些治疗?接受ICU相关治疗需遵循三个黄金原则:一是早期介入,例如呼吸机在血氧<90%时就应考虑使用,而非等到患者昏迷;二是明确过渡治疗本质,这些设备都是为治疗争取时间,并非永久替代器官功能;三是医患共决,医生会评估治疗的获益风险比,不会盲目使用。
呼吸机有节奏的声响,是生命在欢快律动;血滤机持续的运转声,是毒素在悄然离开;ECMO轻微的嗡鸣声,仿佛时间在为生命凝固。这些设备并非冰冷的刑具,而是医学给予患者最深情的拥抱。当我们真正理解它们的本质,就会懂得:ICU里最温暖的,从来不是恒温的病房环境,而是人类运用科技守护生命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