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乳”此简单,远离凶“腺”

“乳”此简单,远离凶“[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20

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张金鑫

在女性健康领域,乳腺疾病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它不仅影响着女性的身体健康,还可能给心理带来沉重负担。不过,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知识,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就能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乳腺疾病,守护自己的健康。

种类繁多,各有特点

乳腺疾病种类繁多,了解它们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

乳腺增生:作为常见乳腺疾病,乳腺增生与激素波动紧密相连,症状随月经周期变化。患者乳房常胀痛,可触及软质、边界模糊的结节或肿块。一般无需手术,以缓解症状为目标,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即可。

乳腺纤维腺瘤:多见于青年女性,典型特征是活动性佳的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对于体积较小的肿瘤,可先观察其变化;若肿瘤增大或存在恶变风险,需及时手术切除,以绝后患。

乳腺炎:分为哺乳期与非哺乳期两种。哺乳期乳腺炎多由细菌感染引发,症状为乳房红肿、发热、疼痛,需抗生素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如浆细胞性,易反复,可能需抗炎或手术干预,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

乳腺囊肿:是充满液体的囊状结构,通过超声检查就能精准确诊。若囊肿体积较大,可采用穿刺抽液的方式处理,操作简单且能有效缓解症状,避免囊肿进一步增大带来不适。

乳腺癌:作为恶性乳腺疾病,严重威胁女性生命。高危因素有年龄、家族史等。典型症状包括无痛肿块等。诊断依赖影像学和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金标准。治疗依病情选手术方式,并结合多种综合治疗手段。

自我检查,为健康把关

乳腺自我检查是早期发现乳腺疾病的关键手段,建议女性每月固定在月经结束后5~7天进行1次。检查时,先站在镜子前进行视诊,仔细观察乳房是否对称,皮肤有无凹陷、红肿、溃烂或橘皮样改变,乳头有无内陷或溢液;随后仰卧在床,将检查侧手臂上举,用对侧手指指腹以打圈或上下滑动方式触诊,检查范围覆盖整个乳房,并交替使用轻、中、重3层压力,感受不同深度组织情况。

医学筛查,精准护航

除自我检查,医学筛查对乳腺健康至关重要。乳腺超声无辐射,能区分囊性与实性肿块,适合各年龄段,尤其致密型乳腺女性。乳腺X线摄影对钙化灶敏感,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1~2年查1次,高风险人群或需提前,但致密乳腺组织分辨率欠佳,检查或有轻微不适。乳腺MRI适用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及植入假体女性。此外,40岁以上女性每年应做1次临床乳腺触诊检查。

高风险人群,特别关注

以下几类人群属于乳腺癌高风险人群,需要格外关注乳腺健康:直系亲属(母亲、姐妹)患乳腺癌;携带BRCA1/2基因突变;既往有乳腺不典型增生或乳腺癌史;有胸部放射治疗史(如霍奇金淋巴瘤放疗)。这些人群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增加筛查的频率和项目。

预防与健康管理,从生活做起

预防乳腺疾病,生活方式是关键防线。保持健康体重、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少高脂多蔬果),能降低发病风险。激素管理上,慎用避孕药、激素替代疗法等雌激素类药物。母乳喂养可降低乳腺癌几率。心理调节也不可少,莫过度恐慌,80%乳腺肿块为良性,但异常需专业评估。乳腺癌患者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可借助支持团体或心理咨询缓解焦虑,以防内分泌受影响。

走出误区,科学认知

在乳腺疾病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常见误区。比如,很多人认为“乳腺增生会变成癌”,其实绝大多数增生不会癌变,但非典型增生需警惕。还有人觉得“只有女性会得乳腺癌”,实际上男性也会患乳腺癌,约占1%,但往往发现较晚。另外,“肿块不痛就不用管”也是错误的观念,无痛肿块可能是乳腺癌的早期表现。

及时就医,把握时机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发现无痛性肿块,或新出现的肿块且持续存在;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乳房皮肤出现异常改变或不对称凹陷,腋窝淋巴结肿大。

乳腺疾病早发现是治愈关键。女性20岁起就要关注乳房健康,40岁后需定期筛查,建议将其纳入年度健康检查计划,依年龄与风险选筛查方式。若出现具体症状或有疑虑,应尽早赴乳腺专科就诊,通过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明确病情,早诊早治可大幅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