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您需要了解的抗生素

您需要了解的抗生素[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783

防城港市防城区人民医院药剂科 黄梅香

抗生素是一类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抑制或杀死细菌,从而帮助人体抵抗感染。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是20世纪医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抗生素的发展历程始于1928年,当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伦敦圣玛丽医院实验室意外地观察到青霉菌能够抑制周围细菌的生长,这标志着青霉素的诞生。青霉素在二战期间首次得到成功应用,拯救了大量士兵的生命。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的抗生素被相继发现和合成,形成了一个庞大且多样化的药物家族。

抗生素分多个类别

抗生素根据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和细菌敏感性可分为多个类别——

1)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作用于细菌细胞壁。

2)头孢菌素类:分为一代至四代,具有广泛的抗菌谱,作用于细菌细胞壁。

3)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4)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特别有效,影响蛋白质合成。

5)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6)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影响细菌DNA复制。

7)磺胺类:如磺胺甲噁唑,干扰细菌叶酸代谢。

8)林可霉素类:如克林霉素,抑制蛋白质合成。

9)万古霉素类:用于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细胞壁合成。

合理使用很重要

虽然抗生素的出现极大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但它们的滥用和误用却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细菌耐药性的增长。耐药性意味着细菌学会了抵抗抗生素,使得原本有效的药物失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抗生素的使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正确诊断:确保感染是由细菌引起而非病毒,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

2)精准治疗: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遵循医嘱完成整个疗程。

3)预防耐药性: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如治疗普通感冒等病毒性疾病。

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当抗生素被不当使用时,如未完成疗程、剂量不足或是用于非细菌感染的情况,那些对药物敏感的细菌会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细菌则存活下来并繁殖,逐渐形成耐药菌株。这些耐药菌不仅难以治疗,还会通过接触传播给其他人,造成公共卫生危机。

临床应用范围广

抗生素是用于治疗由细菌和其他敏感微生物(如某些原生动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它们的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细菌生长或直接杀死细菌。

1)呼吸系统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喉咙炎、扁桃体炎、鼻窦炎。

2)泌尿系统感染:尿道炎 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输尿管炎。  

3)血液系统感染:菌血症、败血症、脓毒症。

4)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疖、痈、丹毒、创伤感染、蜂窝织炎。

5)肠道感染:细菌性腹泻、肠炎。

6)妇科感染: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炎。

7)骨骼和关节感染:骨髓炎、关节炎。

8)眼部感染:膜溃疡、结膜炎。

9)耳部感染:中耳炎、外耳炎。

10)口腔感染:牙周病、根尖周炎。

1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膜炎、脑脓肿。

12)性传播疾病:淋病、梅毒。

抗生素,这一现代医学的瑰宝,虽极大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目前正遭受滥用与耐药性问题的严峻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抗生素耐药性列为“全球十大健康威胁”之一,警示我们若细菌对所有已知抗生素产生耐药,人类或将步入“后抗生素时代”,届时即便是轻微感染也可能致命。

面对这一全球性健康危机,科学界正积极行动,一方面致力于新型抗生素和替代疗法的研发,另一方面则大力推广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期延缓耐药性的蔓延。在此关键时刻,公众教育、严格的处方政策以及持续的科研创新成为维护抗生素有效性的三大关键要素。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对待抗生素更加谨慎遵循医嘱,仅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并坚决避免不必要的自我用药,是我们为维护这一宝贵医疗资源所能做出的直接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