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术后穿刺点的护理须知[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56
◎成都市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 肖芙蓉
神经介入手术是一种借助影像设备引导,通过血管途径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微创技术。它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然而,手术的成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术后穿刺点的护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是关系患者康复进程的关键点。
1.压迫止血
首先,压迫止血是神经介入术后穿刺点护理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专用股动脉压迫器已成为股动脉穿刺点护理的标准工具。与传统沙袋压迫相比,它能提供更均匀、稳定的压力,显著降低血肿和出血的发生率。有研究显示,使用压迫器的患者血肿发生率降低了约30%。在实际护理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压力调节:依据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手术复杂程度,灵活调整压迫器的压力设置,既要保证有效止血,又要避免局部缺血。
密切监测:术后定时检查穿刺部位,详细记录是否有渗血、血肿或皮肤颜色变化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护理策略。
压迫时间:常规压迫时间为6~8小时,但对于低出血风险患者,结合压迫器使用,可适当缩短至4~6小时。对于高出血风险患者,如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或有凝血功能障碍者,仍需维持6~8小时的压迫时间。
合适的体位:合适的体位有助于减少穿刺点的压迫,促进血液循环。一般来说,会根据穿刺部位让患者保持相应的卧位,如股动脉穿刺的患者可能需要卧床一段时间,且要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避免弯曲。在帮助患者翻身或改变体位时,要特别注意保护穿刺点,防止因体位变动而牵扯到伤口,影响愈合。
2.观察穿刺点
穿刺点出血可能会形成局部血肿,压迫周围组织,影响伤口愈合,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需定时查看穿刺部位,若发现敷料有血迹渗透或局部肿胀,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同时,也要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的颜色、温度等,判断血液循环状况。
保持穿刺点的清洁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术后应按照严格的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换药,确保穿刺点处于相对无菌的环境。在更换敷料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牵拉伤口造成疼痛或损伤。使用的消毒药剂要合适,既能有效杀灭细菌,又不会对伤口产生过度刺激。而且,要注意保持周围皮肤的干燥,因为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滋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3.调整饮食
术后2小时内饮水应不少于2000ml,有助于促进造影剂排出,减少肾损伤。此后,每日饮水量维持在2000~2500ml,保持身体良好的水合状态。
术后2周内,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如粥、软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
之后要摄入足量的蛋白质,如鱼、蛋、豆类等,以及丰富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锌等,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每日25~30g为宜,可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以预防便秘,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要避免高糖、高脂食物,防止代谢紊乱。
4.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术后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动作。早期进行踝泵运动,促进康复。定期接受血管超声检查,以早期发现并处理假性动脉瘤。详细记录抗凝药物使用,定期监测凝血指标。
神经介入手术后穿刺点的护理是一项细致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共同配合。每一个护理环节都关乎着患者的康复进程,只有做好全面的护理,才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36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