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攻克眩晕难题,让生活重回安稳

中医攻克眩晕难题,让生活重回安稳[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49

仪陇县新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郑劲松

清晨起床时天旋地转,站立行走如踩棉花,甚至连简单的转头、低头动作都可能引发剧烈眩晕——这些困扰着无数患者的症状,正是眩晕症带来的痛苦体验。据统计,我国眩晕症的年发病率约为5%,且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这一数字仍在逐年攀升。在眩晕症的治疗领域,中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患者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康复之路。

中医对眩晕的认知:追根溯源,把握病机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并非单一的病症,而是多种病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黄帝内经》早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将眩晕与肝脏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头目,就会引发眩晕;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清阳不升,脑失所养,也会导致眩晕;肾主藏精,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同样会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此外,痰湿中阻、血阻滞等病理因素,也会影响气血运行,造成清窍失养,引发眩晕。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眩晕的证型。常见的证型包括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痰湿中阻型和血阻窍型等。不同证型的眩晕,其治疗方法也截然不同,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中医治疗眩晕的特色疗法

1.中药调理:一人一方,精准施治

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眩晕的重要手段。针对不同证型的眩晕,中医会开具个性化的药方。例如,对于肝阳上亢型眩晕,常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气血亏虚型眩晕则以归脾汤补益气血;肾精不足型眩晕,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是常用方剂;痰湿中阻型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可化痰祛湿;血阻窍型眩晕,通窍活血汤能活血化。这些方剂通过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纠正气血阴阳失衡,从根本上改善眩晕症状。

2.针灸推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针灸和推拿也是中医治疗眩晕的特色疗法。在针灸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证型和症状,选取百会、风池、太阳、内关、太冲等穴位进行针刺。百会位于巅顶,是诸阳之会,针刺百会可提升阳气,清利头目;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能祛风通络,清利头窍;太阳可疏风通络止痛;内关可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太冲可平肝熄风。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推拿则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肩部等部位的穴位和肌肉,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例如,按摩风池、天柱、肩井等穴位,可有效减轻颈部肌肉的僵硬感,缓解因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3.食疗药膳:寓医于食,滋养身心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食疗药膳在眩晕的治疗和预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气血亏虚型眩晕患者,可食用红枣、桂圆、黑芝麻等具有补血益气作用的食物;肾精不足型眩晕患者,可多吃核桃、黑豆、黑芝麻等补肾益精的食物;痰湿中阻型眩晕患者,可适当食用山药、薏米、茯苓等健脾祛湿的食物。此外,一些药膳方剂,如天麻炖鸡、枸杞猪肝汤等,既美味可口,又具有治疗眩晕的功效。

预防眩晕,中医有妙招

除了治疗,中医还十分注重疾病的预防。对于容易发生眩晕的人群,中医建议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体质,调和气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因为情志失调也是诱发眩晕的重要因素之一。

眩晕症虽然常见且顽固,但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食疗药膳等多种疗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有效攻克这一难题,让患者的生活重回安稳。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眩晕症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