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生带您全方位了解红眼病[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75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刘佳凤
红眼病,医学上称为急性结膜炎,是由多种微生物引发的结膜炎症,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夏秋季节高发,具有很高的传染性,典型症状包括眼红、异物感、烧灼感、疼痛、畏光、流泪及分泌物增多等,病情严重时炎症可波及角膜,导致视物模糊。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我结合临床经验与科学依据,为您梳理红眼病知识及关键防控策略。
正确认识红眼病
红眼病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病毒性结膜炎是传染性红眼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它通常由腺病毒引起,特点是来势汹汹,双眼常先后中招,患者眼红、流泪明显,水样分泌物增多,眼睛有强烈的异物感、烧灼感,仿佛进了沙粒。最典型的症状是早晨醒来,上下睫毛常被分泌物黏住难以睁开,有时还伴随耳前淋巴结肿大或轻度畏光。病毒性结膜炎传染性极强,学校、幼儿园、家庭是常见爆发场所。
细菌性结膜炎则是由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引起。它的突出特点是黏稠、黄绿色的脓性分泌物,量通常比病毒性的多得多,常糊满眼角甚至粘住睫毛。眼红、异物感、烧灼感同样存在。传染性虽不如病毒性那么猛烈,但值得注意的是,淋球菌或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超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属于眼科急症,症状极为凶猛(大量脓性分泌物、眼睑高度肿胀),可迅速损害角膜,需立刻就医。
传播途径常见三种
1.接触传播。直接接触:触碰患者眼部分泌物或眼泪后揉眼(常见于照顾孩子的家长)。 间接接触:通过污染的毛巾、门把手、电梯按钮甚至钞票传播,病毒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
2.水源传播。游泳池、公共澡堂水质不达标时,水中病原体可直接侵入眼结膜。
3.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飞沫携带的病毒可被他人眼部黏膜吸附,尤其在教室、车厢等密闭空间。
科学应对做好六点
1.停止揉眼。无论多痒多难受,揉眼只会加重炎症,增加继发感染或损伤角膜的风险。
2.冷敷舒缓。对于瘙痒、烧灼感明显,用清洁的冷毛巾或包裹冰袋的薄毛巾冷敷眼睑(闭眼状态)几分钟,可暂时收缩血管,减轻不适。避免热敷,尤其在急性炎症期,热敷可能加重充血。
3.清洁眼周。用干净的棉签或湿润的一次性棉柔巾,蘸取凉开水或生理盐水,由内眼角向外轻轻擦拭清除分泌物(尤其晨起时),保持眼部清洁。每只眼睛单独使用一块棉片或棉签,避免交叉污染。注意勤洗手,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清洗。
4.停戴隐形眼镜。在炎症完全消退前,应停戴隐形眼镜,改戴框架眼镜。
5.药物使用需谨慎。切勿自行购买抗生素,抗生素对病毒性结膜炎完全无效。滥用抗生素不仅无益,还会增加细菌耐药风险,甚至诱发药物过敏反应。
6.处方药遵医嘱。病毒性:通常自限(7~14天自愈),医生可能开具温和的人工泪液缓解不适,或特定抗病毒眼药,严重者可能需短期使用弱效激素眼药水(需严密监测)。细菌性:需遵医嘱足量、足疗程使用处方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
个人防护是关键
1.勤洗手:外出后、饭前、滴眼前后务必用肥皂流动水洗手20秒以上;随身携带酒精免洗凝胶,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消毒;严禁用手揉眼(即使发痒,可用无菌棉签轻拭);避免接触眼部分泌物,接触后立即彻底洗手。
2.个人用品严格隔离:毛巾、枕头、化妆品必须专人专用(不共享个人物品),每周用沸水煮10分钟或微波消毒5分钟;避免与家人共用眼药水,瓶口触碰睫毛后可能残留病菌。
3.高危场所特别防护:游泳前,滴1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抗生素型)预防;游泳时,佩戴密封性泳镜,减少池水接触;游泳后,立即用清水冲洗面部和眼睛。
临床常见三误区
1.“看一眼”就会传染红眼病?真相:红眼病(特指感染性)传染主要靠接触病原体,不是眼神接触,与患者共用毛巾、接触污染物体表面后揉眼才是主要途径。
2.红眼病都要用抗生素眼药水?真相:抗生素只对细菌性结膜炎有效,病毒性使用抗生素无效且有害。
3.红眼病是小毛病,不用看医生?真相:某些类型(如淋球菌性、合并角膜炎)可严重损害视力,病因判断错误可能延误治疗,儿童、新生儿尤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