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的“RICE”原则[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60
绵竹市中医医院 陈 豫
踝关节扭伤是生活和运动中常见的损伤,往往伴随疼痛和肿胀。及时有效的处理对于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至关重要。冰敷与加压作为急性期的基础护理措施,能有效控制炎症和肿胀,缓解疼痛。掌握正确的冰敷和加压方法,是预防病情加重和加速恢复的重要环节。
急性反应与处理原则
踝关节扭伤后,局部组织会迅速启动炎症反应,引发肿胀、疼痛等症状,而科学规范的急性期处理是减轻损伤、加速恢复的核心环节。
组织变化:踝关节扭伤是韧带拉伤或撕裂引起的软组织损伤,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和组织液渗出,出现肿胀、疼痛和局部发红。炎症反应加剧,疼痛源于神经末梢刺激,肿胀影响关节活动。了解这些反应有助于掌握冰敷与加压的重要性。
4个基本原则:踝关节扭伤的急性期处理一般遵循“RICE”原则,即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休息避免再次受力,冰敷通过冷却减轻血管扩张和炎症反应,加压帮助控制肿胀,抬高则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积。四者配合使用,能有效缓解疼痛和肿胀,防止症状加重。
作用机制:冰敷能降低受伤部位温度,减缓代谢,减轻细胞损伤和炎症,缓解疼痛。加压通过外力抑制血管渗漏,减少肿胀,稳定关节,防止过度活动,促进恢复。两者合理配合是踝关节扭伤急性期治疗的关键。
正确冰敷方法
冰敷是踝关节扭伤后缓解疼痛、控制肿胀的首要急救措施,但时间、频率及操作细节直接影响效果。
时间和频率:冰敷应在扭伤后尽早开始,最佳时间为24~48小时内。每次冰敷15~20分钟,避免冻伤,间隔40~60分钟。一天可重复4~6次,超过48小时后,根据疼痛调整频率,帮助控制肿胀和炎症。
操作技巧:冰敷时,最好用冰袋或冷冻的毛巾包裹冰块,避免直接接触皮肤。皮肤与冰袋之间应有一层薄布或毛巾保护,以防冻伤。冰袋应均匀覆盖受伤部位,尤其是肿胀和疼痛最明显的区域。敷冰过程中,受伤脚最好抬高,以利于静脉回流和减少肿胀。冰敷结束后,应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和感觉,若出现异常如发红、刺痛或麻木,应立即停止冰敷。
注意事项:冰敷并非适合所有情况,存在一定禁忌。糖尿病患者或有感觉障碍者使用冰敷时应谨慎,避免冻伤和皮肤损害。皮肤有破损、感染或严重血管疾病患者也不宜冰敷。使用冰敷时,避免长时间施压或使用过硬的冰袋,以免加重组织损伤。若疼痛加重或无缓解,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严重损伤。
正确加压方法
科学加压是踝关节扭伤后缓解肿胀、促进恢复的关键步骤,但材料选择、操作手法及日常护理均需严格规范。
选择材料:加压时一般使用弹性绷带或专用压缩护具。弹性绷带应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透气性,能贴合踝关节形状,提供均匀压力。使用前应确保绷带干净且无破损。压缩护具则方便穿戴,压力稳定,适合日常活动中加压保护。选择加压材料时需考虑舒适度和实用性,避免因材料过硬或过松影响效果。
缠绕技巧:加压绷带缠绕应从脚趾根部开始,逐渐向踝关节方向缠绕,层层叠加形成稳定包扎。缠绕时压力要适中,既要有效限制肿胀,又不可过紧影响血液循环。缠绕过程中应保持绷带平整,避免出现皱褶或空隙。结束时固定绷带,确保不松动但也不勒得太紧。缠绕完成后应检查脚趾颜色和温度,确认血液循环正常。
日常注意:加压包扎后,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活动脚踝以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过度负重或剧烈活动。若出现麻木、刺痛、肿胀加重或皮肤颜色异常,应调整绷带松紧或及时就医。加压包扎一般持续使用数天,根据肿胀和疼痛情况逐渐减轻压力,直到症状明显改善。晚上休息时,可以适当松开包扎,让脚踝得到放松。
踝关节扭伤后,正确冰敷与加压堪称缓解疼痛、控制肿胀的“急救利器”。精准把握冰敷的时间与频率,挑选适配的加压材料并规范缠绕,可有效推动损伤组织修复,降低并发症风险。科学运用这两大手段,既能加速康复,也能为日常活动和运动筑牢安全防线,及时急救知识不可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