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高”患者如何科学居家护理

“三高”患者如何科学居家护理[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45

万源市魏家镇卫生院   张娱溱

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似“三座大山”,沉甸甸压在中老年人身上。控制不好,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并发症便会来袭,威胁生活与健康。不少患者医院调药后居家管理,此时科学家庭护理如精准钥匙,可稳病情、降风险。

作为一名全科护士,我在临床工作中见过太多因居家护理不当而导致病情加重的患者。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为大家分享5个关键的居家护理提醒,助力“三高”患者和家属更好地守护健康。

每日监测

不少患者常凭感觉判断“三高”病情,可早期症状隐匿,等不适显现并发症已至,故每日监测数据更可靠。

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宜每日晨起后、睡前固定测血压,控制目标<140/90mmHg,糖尿病或肾病患者标准更低。测前须静坐5分钟,忌剧烈运动、喝咖啡或吸烟后即测。

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定期测空腹、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血糖仪需定期校准,采血勿挤压手指。精准监测血糖,规避高/低血糖危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脂管理血脂不像血压和血糖那样可以随时自测,但通过定期体检,我们也能清楚了解血脂的控制情况。定期的体检报告,就是血脂健康的“晴雨表”。

科学用药

“三高”药物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可很多患者存在用药误区。有人觉得“血压/血糖正常了,就可以停药”,却不知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弹,甚至诱发心梗、脑梗等严重后果。还有人认为“西药伤肝肾,吃保健品替代就行”,可保健品根本无法替代药物治疗,延误病情只会让危险加倍。更有甚者,“今天忘了吃药,明天补双倍”,这很可能造成低血压或低血糖,风险极大。

正确的做法是定时服药,可以用分装药盒或设置手机提醒,避免漏服。即使指标正常,也不能随意调整剂量,必须经过医生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减药。同时,要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比如降压药(如地平类)可能引起脚踝水肿,降糖药(如二甲双胍)可能肠胃不适,他汀类降脂药可能肌肉酸痛。一旦出现副作用,要及时与医生沟通。

饮食管理

“三高”与饮食关系密切,但很多患者要么严格忌口导致营养不良,要么放任吃喝让病情失控。其实,只要遵循科学的饮食原则,就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控制病情。

高血压患者要遵循低盐+高钾的饮食原则。每日盐摄入量应<5克,大约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量,少吃咸菜、酱油、加工食品等高盐食物。多吃香蕉、菠菜、土豆等富钾食物,帮助身体排钠降压。

高血糖患者要控糖+稳碳水。避免饮用甜饮料、食用糕点,选择低GI食物,如燕麦、糙米等。每餐搭配蔬菜和蛋白质,如鱼、豆制品等,这样可以延缓血糖上升的速度。

血脂异常患者要少油+多纤维。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用橄榄油代替猪油。多吃燕麦、苹果、木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烹饪时,多用蒸、煮、炖的方式,少用煎炸。外出就餐时,可以用清水涮掉菜肴上多余的油盐。

适度运动

久坐不动会加重“三高”病情,但剧烈运动也可能带来风险,比如高血压患者运动时血压可能骤升。所以,找到运动的平衡点至关重要。

高血压患者适合快走、游泳、太极拳等运动,要避免憋气动作,如举重。高血糖患者可以在饭后散步30分钟,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血脂异常患者则应进行有氧运动,如骑车、跳舞等,每周运动时间不少于150分钟。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心理调节

长期慢性病管理容易让人产生焦虑情绪,而情绪波动又会加重“三高”病情。压力大时,血压、血糖可能飙升;抑郁可能导致患者不按时吃药、暴饮暴食。

为了保持情绪稳定,患者可以每天进行10分钟的深呼吸或冥想,缓解紧张情绪。培养兴趣爱好,如园艺、绘画等,转移注意力。家人也要多陪伴、鼓励患者,避免指责他们“吃错了”等,给患者营造一个温馨、支持的家庭环境。

“三高”本身不足惧,忽视与错误护理才堪忧。做好每日监测、科学用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心理调节这5点,患者便能做好居家管理,远离并发症。愿此指南成患者得力帮手,助其抗“高”少走弯路,多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