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胰腺水肿,重者可出现胰腺出血坏死,甚至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作为医务工作者,深知恰当的护理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平稳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是有效治疗与护理的关键前提,以下从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尿量3方面展开,助医护人员精准捕捉病情动态,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生命体征监测:在患者患病初期,医护人员会每隔15~30分钟测量1次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体温升高可能提示炎症反应加重或合并感染;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可能是休克的早期表现,需要立即采取措施纠正。呼吸频率加快且伴有呼吸困难,可能是肺部受到累及,发生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通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能够及时发现病情的细微变化,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腹部症状观察:仔细观察患者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持续时间。急性胰腺炎患者多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剧痛,可向腰背部放射。若腹痛突然加剧或范围扩大,可能意味着病情进展,如胰腺出现坏死、穿孔等情况。同时,要留意患者有无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的性质和量也能反映病情。频繁剧烈的呕吐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尿量监测:准确记录患者每小时的尿量,这对于评估肾脏功能和体液平衡至关重要。急性胰腺炎可能引发肾脏灌注不足,导致尿量减少。若尿量持续低于每小时30毫升,提示可能存在肾功能受损,需及时告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改善肾脏血液循环。
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护理是急性胰腺炎治疗的重要环节,科学安排禁食、胃肠减压及饮食过渡,能有效减轻胰腺负担,促进患者康复。
禁食与胃肠减压:在急性胰腺炎发作初期,患者需要严格禁食禁水,这是为了减少食物和胃酸刺激胰腺分泌胰液,从而减轻胰腺负担。同时,通过插入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缓解腹胀,降低腹内压。禁食时间通常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一般为3~7天,甚至更长。在这期间,患者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和水分。
饮食过渡:当患者腹痛、腹胀等症状缓解,肠道功能逐渐恢复(表现为肛门排气、排便)后,可开始尝试进食。首先从少量饮水开始,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反应。若饮水后无异常,可逐渐过渡到低脂流食,如米汤、藕粉等。随着病情进一步好转,可改为低脂半流食,如粥、面条等。在饮食恢复过程中,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胰腺负担。同时,要严格限制脂肪摄入,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咖啡等。一般在疾病康复后的1~2个月内,仍需保持低脂饮食,之后可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疼痛管理
有效缓解急性胰腺炎引发的疼痛对提升患者舒适度、促进康复意义重大,以下从药物及非药物两方面着手,为患者提供科学、全面的疼痛管理方案。
药物止痛:急性胰腺炎导致的腹痛往往较为剧烈,医生会根据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对于中重度疼痛,常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哌替啶等。但要注意,吗啡可能会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加重病情,一般不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止痛。在使用止痛药物时,医护人员会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止痛效果的同时,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非药物止痛方法:除了药物止痛,还可采用一些非药物方法缓解疼痛。例如,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屈膝侧卧位,可减轻腹部肌肉紧张,缓解疼痛。通过听音乐、看电视、与家人聊天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感。局部热敷也有一定效果,但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皮肤。
急性胰腺炎患者康复离不开精心护理与耐心照料。从密切监测病情、科学规划饮食、全面管理疼痛,到给予积极心理支持,多管齐下可助患者平稳度过急性期,加速身体恢复、降低并发症风险、提升生活质量,愿这些护理知识助患者早日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