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性不可忽视产后盆底肌修复

女性不可忽视 产后盆底肌修复

仪陇县人民医院      [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64

在女性的生育历程中,产后身体的恢复至关重要,而盆底肌修复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据临床数据显示,大约80%的顺产妈妈和50%的剖宫产妈妈在产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肌松弛。这种松弛如果不及时修复,会给新妈妈们带来诸多困扰。

危害不容小觑

盆底肌作为女性身体中至关重要的支撑结构,一旦出现松弛,将会引发一系列不容小觑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新妈妈们产后的生活品质与身心健康。

尿失禁问题:最为常见的是尿失禁现象。许多新妈妈在大笑、咳嗽、打喷嚏或者进行运动时,会出现不由自主漏尿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质量,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极度尴尬,甚至会因此限制日常活动,不敢参加户外活动、聚会等。

盆腔脏器脱垂:盆底肌松弛还可能引发盆腔脏器脱垂,涵盖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这会让新妈妈们感觉下腹部坠胀、腰骶部酸痛,长期持续下去,会干扰正常的行走和工作,给身体增添沉重的负担。

性生活与身心影响:盆底肌松弛会对性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夫妻关系不和谐。而且,长期的盆底肌问题还可能诱发慢性盆腔疼痛,给新妈妈们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

盆底肌康复训练

盆底肌康复训练是帮助新妈妈们修复松弛盆底肌、恢复身体机能的关键途径。

凯格尔运动:凯格尔运动是备受推崇的盆底肌训练经典之法。新妈妈可在排尿时突然中断,借此精准定位收缩的盆底肌。定位后,收缩保持3~5秒再缓慢放松,10~15次为1组,每日3~4组。随着训练深入,收缩放松时间可延长至5~10秒,且不受时空约束,随时可练。

腹式呼吸与盆底肌协同训练:平躺床上,双腿弯曲,全身放松。一手放胸部,一手置腹部。用鼻子缓缓吸气,腹部如气球膨胀,感受隆起,盆底肌自然放松;再用嘴慢慢呼气,腹部收缩,同时有意识收紧盆底肌。重复10~15次为1组,每日3~4组,可增强腹盆协同、提升盆底力量

借助仪器辅助修复

除了自主训练,借助专业仪器进行辅助修复能更精准、高效地促进盆底肌恢复,为新妈妈的盆底肌修复提供有力支持。

盆底康复治疗仪:医院或专业康复机构常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助新妈妈修复盆底肌。它借助电刺激直接促使盆底肌收缩、增强力量;利用生物反馈,以图像或声音呈现盆底肌活动,让新妈妈直观了解状态。建议产后42天恶露净后开始治疗,每周2~3次,一疗程10~15次。

阴道哑铃:阴道哑铃是适合新妈妈居家训练的辅助工具,有不同重量级别,可按自身情况挑选。使用时,将哑铃置入阴道,靠收缩盆底肌夹住,保持片刻后放松。建议从轻哑铃练起,逐步加重,每次练15~20分钟,每日1~2次,能有效锻炼盆底肌、提升敏感度。

生活习惯调整助力修复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盆底肌修复的“隐形助力”,新妈妈们从日常点滴入手调整生活方式,能为盆底肌恢复营造有利条件。

合理饮食:产后新妈妈们应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以预防便秘。便秘时过度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加重盆底肌松弛。同时,要避免过度摄入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控制体重:产后适当控制体重对于盆底肌修复十分关键。肥胖会增加盆底肌的负担,导致松弛情况加剧。新妈妈们可以在身体恢复良好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产后瑜伽、散步等,同时合理控制饮食量,避免体重过度增长。

避免久站和久坐: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会对盆底肌造成持续压力。新妈妈们应尽量避免久站和久坐,每隔一段时间就活动一下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盆底肌的负担。在休息时,可以采用侧卧位或仰卧位,减少对盆底肌的压迫。

产后盆底肌修复是一个需要重视且长期坚持的过程。新妈妈们要认识到其重要性,积极采用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合理借助仪器辅助,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这些科学有效的措施,新妈妈们一定能够成功修复盆底肌,恢复身体的健康与自信,开启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