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肾脏无声的“健康警报”[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41
重庆市开州区中医院 黄艳芳
体检时,看到化验单上“尿蛋白(+)”,你是否常不以为意,轻飘飘一句“哦,没啥事”?可这看似平常的“(+)”,实则是肾脏发出的首张“病假条”、求救信号。蛋白尿绝非小事,它如沉默警报员,时刻警示我们,务必关注肾脏健康,切莫忽视。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几乎不存在蛋白质。肾脏里的肾小球如同精密过滤器,可将废物排出,同时留住蛋白质等有用物质。一旦过滤器出现病变受损,蛋白质便会漏入尿液形成蛋白尿。医学上,日尿蛋白超150毫克即为蛋白尿,超3.5克属肾病综合征。
成因复杂
蛋白尿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生理性、功能性和病理性3大类。
生理性蛋白尿:蛋白尿可能见于剧烈运动、高烧、精神压力过大、怀孕等特殊时期。这类情况具有短暂性,通常不会伴有其他肾脏损伤表现,只需适当休息,身体就能自行恢复,之后蛋白尿也会随之自然消失。
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多见,特别是身材高瘦者。往往在活动后站立时出现,此情况大多无需开展特殊治疗,随着身体不断发育与自我调整,一般能够逐渐恢复正常,患者无需过度担忧。
病理性蛋白尿: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诸多疾病,都可能引发蛋白尿。若这些疾病未能及时诊治,会逐步发展为不可逆的慢性肾衰竭,甚至终末期肾病,患者只能靠透析或肾移植维系生命,给家庭带来沉重打击。
症状隐匿
蛋白尿在疾病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症状特点差异显著,且早期症状往往具有极强的隐匿性。
早期潜在迹象:多数蛋白尿早期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部分人尿液泡沫增多,因尿液中蛋白质增加降低表面张力,使泡沫更难破裂,不过并非所有泡沫尿都是蛋白尿,需通过尿液检查判断。
进展期症状:随着病情的持续进展,部分患者身体会陆续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其中,水肿较为常见,多在眼睑和下肢部位显现;同时,患者还会时常感到浑身乏力,血压也出现升高情况,并且伴有食欲缺乏、进食无味的表现。
严重期症状:当病情不断恶化、发展至严重阶段,患者身体会亮起“红灯”,出现诸多危急症状,如尿量明显减少、面色苍白引发贫血,甚至肾功能衰竭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大多在疾病发展到较晚期时才会集中显现。
精准检测
诊断蛋白尿可通过以下多种方式,以明确其性质与原因,制定精准治疗方案。
尿常规检测:作为最常用的筛选方法,医生用试纸条检测尿液蛋白。若结果呈阳性(“+”或“++”),需再次检测,以排除因尿量、尿液浓度等因素导致的误差,因为单次检测无法确定蛋白尿严重程度。
确切检测方法: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能精准测定24小时尿液中蛋白含量;尿蛋白肌酐比率(UPCR)测定则因操作方便、结果准确,在临床检测中优势显著,现已成为当下临床推荐使用的蛋白尿检测方法。
综合检查:医生会依据患者个体状况,综合运用肾功能检查(涵盖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免疫学检查、肾脏B超,以及肾穿刺活检等手段,精准明确蛋白尿的性质与病因。
科学应对
当发现蛋白尿这一信号,意味着肾脏健康可能面临挑战,此时需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明确病因:找出蛋白尿病因是首要,不能归咎于“体质”“喝水少”。原发性肾病依肾穿结果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继发性蛋白尿(如糖尿病、高血压所致)则要控制原发病(血糖、血压),以减轻肾脏损伤。
合理用药: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可降低尿蛋白排泄、延缓肾功能恶化,在蛋白尿治疗中广泛应用,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确保安全有效。
调整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措施保护肾脏、减少蛋白尿发生或进展。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减少高盐、高脂肪和高蛋白食物摄入;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戒烟限酒。
蛋白尿宛如肾内科领域一盏悄然闪烁的“暗号红灯”,无声却真切地警示着肾脏正不堪重负。它虽潜藏沉默,却能直观反映肾脏健康。应当重视这盏“红灯”,及时应对蛋白尿信号,抓住守护肾脏健康的美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