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李玉美
中药在健康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使用时需谨慎。药材的选择、配伍及煎煮方法都直接影响药效和安全性,不当使用可能导致副作用,甚至危害健康。了解如何科学选用和正确使用中药,能有效避免潜在风险,确保安全有效。提高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拒绝盲目自行用药,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健康素养,这样既能享受中药带来的益处,又能保障自身健康。
是药三分毒:这些中药藏着“隐形雷区”
很多人认为中药是天然的,就一定是安全的。但“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一些常见中药材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引发严重的副作用。比如,马兜铃酸是一种存在于马兜铃、关木通等药材中的成分,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肾功能损伤,甚至诱发泌尿系统癌症;何首乌则是另一个“隐形杀手”,尤其是未经炮制的生首乌,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严重时甚至导致急性肝衰竭;朱砂含汞、雄黄含砷,这些矿物类中药虽然在某些方剂中确实有其用途,但如果剂量控制不好或长期服用,也存在重金属蓄积中毒的风险;艾叶用于温经止血,但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子宫收缩过度,对孕妇尤其危险。所以,公众对中药的安全性认知需要更加理性,不能因为“天然”二字就放松警惕。
“黄金搭档”存误区:这些搭配可能变“毒药组合”
中药讲究配伍,很多经典方剂正是通过不同药材之间的协同作用,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但是并不是所有药材都能“和平共处”,有些搭配不仅无效,还可能降低药效或产生毒性。例如,传统说法中“人参恶莱菔子”,意思是人参补气,而萝卜籽(莱菔子)破气,两者同服可能会削弱人参的作用。更复杂的是,现代人常常同时服用西药和中药,这种中西药相互作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例如,甘草虽然被称为“百药之王”,能调和诸药,但它与某些降压药合用时,却可能加重低钾血症,引发心律失常等问题;丹参、银杏叶等活血中药与抗凝药物联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麻黄与降压药同用则可能升高血压。某些中药配方中含有多种药材,每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如果不注意配伍禁忌,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不能自行购买、随意搭配。
煎煮时间定生死:先煎后下锁住药效不翻车
中药的煎煮看似只是“煮水”,实则大有讲究,火候、时间、顺序都直接影响最终疗效。有些人以为只要把药材放进锅里煮熟就行,殊不知错误的煎煮方式不仅浪费药材,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带来安全隐患。比如,附子这类有毒药材,必须经过长时间煎煮,才能有效降低毒性、保留药效;而薄荷、金银花等含有挥发油的药材则要在其他药材快煎好前几分钟再放入,否则有效成分会随蒸汽挥发殆尽,等于白煮一场;像石膏、牡蛎这样的矿物类药材,质地坚硬,必须提前单独煎煮,以便充分释放有效成分。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不仅是对药材负责,更是对自己健康负责。如果你不清楚怎么操作,最好在取药时向药师详细询问,别让一锅“乱炖”的中药白白浪费了药效,甚至适得其反。
长期服用≠养生:你的肝肾在发出报警信号
很多人觉得中药温和、无害,于是长期服用某种中药茶、泡酒或成药来“调理体质”“延年益寿”,但是长期盲目服用中药,特别是没有明确适应证的情况下,反而可能给肝肾带来沉重负担。肝脏和肾脏是我们体内最重要的解毒和排泄器官,它们默默承受着药物代谢的压力,当负担过重或遇到有毒成分时,就会出现“报警信号”,比如尿色变深、泡沫尿增多、食欲下降、疲劳乏力、皮肤发黄等,这些都是肝肾功能异常的早期表现。对于长期服用中药的人群来说,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至关重要,不能等到症状明显才去就医,尤其是一些本身就有慢性病、肝肾基础问题的人,更要慎用中药,避免“养生不成反伤身”。中药不是营养品,它本质上还是药,合理使用才是关键,盲目进补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