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神经外科手术,助力癫痫患者重获新生

神经外科手术,助力癫痫患者重获新生[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43

桂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韦开亮

“毫无征兆地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这是许多癫痫患者发病时的真实写照。癫痫,这个被称为“大脑异常放电风暴”的疾病,不仅随时可能剥夺患者正常生活的权利,更在精神与心理上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而神经外科手术,正成为越来越多癫痫患者摆脱病痛、重获新生的希望之光。那么,它究竟是如何精准“擒获”大脑中的异常放电,改写患者命运的呢?

癫痫:大脑里的“异常放电风暴”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全球约有6500万癫痫患者,我国癫痫患者人数超过1000万。正常情况下,大脑神经元通过有序的电活动和化学信号传递信息,维持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和意识活动。然而,癫痫患者的大脑中,部分神经元会突然出现异常的过度放电,这种异常放电会像风暴一样迅速扩散,干扰正常的神经信号传导,导致患者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肢体抽搐、感觉异常、行为障碍等症状。

定位“病灶”:寻找异常放电的源头

要想通过手术精准“擒获”异常放电,首先需要找到大脑中异常放电的起始部位,也就是癫痫病灶。这一过程如同在复杂的大脑迷宫中寻找隐藏的“罪魁祸首”,需要借助多种先进的检查手段。其中,脑电图(EEG)是诊断癫痫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它能够记录大脑的电活动,捕捉异常放电的波形。通过头皮脑电图,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异常放电的大致区域;而对于一些难以定位的癫痫,还会采用颅内电极脑电图,将电极直接植入大脑皮层或深部脑组织,更精准地监测异常放电的起源。此外,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清晰显示大脑的结构,帮助医生发现脑部是否存在肿瘤、畸形、萎缩等结构性病变,这些病变往往与癫痫发作密切相关。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技术,则能从功能代谢的角度,进一步明确癫痫病灶的位置和范围。

手术“擒获”:多种策略对抗异常放电

当癫痫病灶被精准定位后,神经外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目前,治疗癫痫的神经外科手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病灶切除术对于明确存在癫痫病灶,且病灶位于非重要功能区的患者,病灶切除术是首选方案。手术中,医生会在术中脑电图的实时监测下,完整切除癫痫病灶及周围可能参与异常放电的脑组织。例如,因脑肿瘤、脑皮质发育不良等导致的癫痫,通过切除病灶,约 70%~80% 的患者术后癫痫发作可得到有效控制,甚至不再发作。

2.胼胝体切开术如果癫痫发作呈全身性、多灶性,无法通过切除病灶解决,或者患者存在严重的跌倒发作,胼胝体切开术是一种可行的选择。胼胝体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神经纤维束,异常放电有时会通过它在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快速扩散。切开部分或全部胼胝体,可以阻断异常放电的传播,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尤其对控制跌倒发作效果显著。

3.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对于无法确定病灶位置,或者不适合进行切除性手术的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该手术是将一个类似心脏起搏器的刺激器植入患者胸部皮下,通过导线连接到颈部的迷走神经。刺激器会按照设定的程序,定期向迷走神经发送电刺激,这种刺激能够调节大脑的神经活动,减少异常放电的发生。虽然VNS不能完全根治癫痫,但可以使约70%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降低,并且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功能。

4.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脑深部电刺激术也是一种神经调控手术,通过植入电极,对大脑深部特定核团(如丘脑前核、海马等)进行电刺激,调节神经环路的活动,从而控制癫痫发作。DBS具有微创、可逆、可调节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药物难治性癫痫和无法进行病灶切除的患者,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癫痫的外科治疗也在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望通过对大量癫痫患者数据的分析,更精准地预测癫痫发作、定位病灶;机器人辅助手术则能提高手术操作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新兴技术,或许能从根本上修复导致癫痫的基因缺陷或神经损伤,为癫痫患者带来更彻底的治疗方案。未来,神经外科手术将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为癫痫患者开辟更多、更有效的“重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