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卒中,注意八大误区[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30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 黄尾治/林数英
脑卒中作为严重威胁健康的疾病,不少人在预防过程中存在诸多错误认知与疏漏。从生活习惯到疾病认知,错误的观念和做法不仅难以达到预防效果,甚至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日常生活里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对预防脑卒中起着关键作用,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剖析预防脑卒中的八大误区和实用生活小妙招。
注意八大误区
误区1.只有老年人才会得脑卒中。不少人认为脑卒中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实则不然,年轻人若长期熬夜、吸烟酗酒、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同样可能患病。如今生活节奏快,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脑卒中逐渐年轻化,任何年龄段都不能掉以轻心。
误区2.没症状就不用做血管检查。一些人觉得身体没不舒服,血管就没问题。其实血管出现粥样硬化、狭窄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等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时,病情往往已较严重,定期检查才能早发现、早干预。
误区3.瘦的人不会得脑卒中。多数人觉得肥胖才易患脑卒中,瘦人就很安全。但瘦人也可能因遗传因素、血管先天异常,或长期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导致血脂异常、血压波动,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误区4.吃保健品能有效预防。市面上部分保健品宣称可预防脑卒中,让不少人盲目依赖。然而,目前并无科学依据证实保健品有此功效,过度迷信保健品反而可能忽视健康生活方式和正规医疗手段,延误预防时机。
误区5.运动强度越大越好。有人认为预防脑卒中,运动强度越大效果越好。但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易使血压急剧升高,增加血管破裂风险,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如散步、慢跑等适度运动,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才有益。
误区6.脑卒中发作只能等救护车。脑卒中发作时,很多人只知道等救护车,却忽略了黄金抢救时间。等待期间应让患者平躺,头偏向一侧,解开领口,保持呼吸通畅,清除口鼻分泌物,避免窒息,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误区7.血压降得越低越好。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血压降得越低越安全,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血压降得过低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缺血性脑卒中。降血压应在医生指导下,平稳控制在合适范围,不能盲目追求过低数值。
误区8.康复治疗可有可无。有人觉得脑卒中治疗后,身体恢复得差不多,康复治疗没必要。实际上,康复治疗能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语言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不重视康复易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问题,影响后续生活。
预防注意生活小事
1.规律作息,给血管“放个假”。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打乱人体生物钟,促使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异常,还会让身体代谢紊乱,血液黏稠度增加,大大提升脑卒中发生概率。建议青少年每天保证7~8小时充足睡眠,固定作息时间,早睡早起。睡前避免长时间玩手机、电脑,减少蓝光刺激,可通过听舒缓音乐、泡热水脚放松身心,让血管在规律作息中保持健康活力,降低患病风险。
2.主动饮水,稀释血液“黏稠度”。很多人等到口渴才喝水,此时身体已处于缺水状态,血液黏稠度升高,流动不畅,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脑卒中。日常生活中应养成主动饮水习惯,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而是少量多次饮用。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温开水,可促进血液循环、冲刷血管;白天每隔1~2小时喝一小杯,保证身体水分充足,维持血液良好流动性,为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3.注意保暖,守护血管“温度线”。寒冷刺激会使血管收缩痉挛,血压急剧升高,血管弹性较差的人极易诱发脑卒中。在秋冬季节,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注意头部、颈部、脚部等部位保暖,外出可戴帽子、围巾、手套;室内温度保持适宜,避免骤冷骤热。洗澡时控制水温,不要过冷或过热,防止温差对血管造成不良刺激,让血管在温暖环境中稳定工作,远离脑卒中威胁。
预防脑卒中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避开八大误区,纠正错误的预防观念,同时将生活小事落到实处,才能全方位为脑血管健康筑牢防线,降低脑卒中发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