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防范“秋季腹泻病”——轮状病毒感染

防范“秋季腹泻病”——轮状病毒感染[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27

新都区人民医院 吴燕

随着秋季天气转凉“秋季腹泻”进入高发期该疾病主要由轮状病毒引发,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以下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轮状病毒相关知识及防控措施。

临床表现要了解

轮状病毒是引发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首要病原体,全球超90%的5岁以下儿童至少感染过1次。在电镜下,其病毒颗粒呈车轮状排列,主要侵袭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破坏肠道吸收功能,导致大量水样腹泻。

临床表现起病急,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蛋花汤样或水样腹泻,粪便量大且无腥臭味,严重者每天排便多达10余次,甚至更多。多数患儿伴有3839℃的中等度发热,持续13天。因体液大量丢失,会出现口干、尿少、眼窝凹陷等脱水体征,严重者皮肤弹性下降、四肢冰凉甚至休克。

危险预警少数患儿可能并发肠套叠(表现为阵发性哭闹、血便)、心肌炎(面色苍白、心悸)或惊厥。若出现持续高热(>38.5℃超过48小时)、精神萎靡、6小时无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多渠道防控是关键

1.-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玩具等,或照顾患儿后未洗手,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如患儿污染玩具,健康儿童接触后将手放嘴里,就易感染。

2.气溶胶传播感染者排泄物或呕吐物中的病毒颗粒随飞沫扩散,健康儿童吸入可感染,人员密集场所更易发生。

3.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母亲可通过粪便或乳汁将病毒传染给婴儿。轮状病毒在环境中能存活数天,耐酸、耐乙醚,常规清洁难彻底灭活。

快速识别两方法

1.症状初判秋季突发呕吐、腹泻的婴幼儿(尤其是6月龄2岁儿童),粪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伴或不伴发热,应首先考虑轮状病毒感染可能。

2.实验室确诊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胶体金法)是首选检查,15分钟内出结果,特异性>95%。传统大便常规仅能显示少量白细胞或正常,无法确诊病毒感染,需结合抗原检测明确诊断。

日常防控措施

1.主动免疫(疫苗接种)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重症腹泻有效手段,可降低90%住院风险。国内有五价重配疫苗(RV5)和单价疫苗(LLR)。RV52、4、6月龄各服1剂共3剂;LLR2月龄起服1剂,12月龄内完成。每年710月为接种最佳窗口期。

2.卫生管理(切断传播链)看护者接触患儿前后等用肥皂和流动水按七步洗手法洗手超20秒,不用酒精类速干消毒剂。患儿餐具、玩具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衣物、床单高温清洗或暴晒4小时;室内每日通风3次,每次30分钟。提倡母乳喂养6个月,人工喂养时奶粉现配现用,奶瓶奶嘴煮沸消毒10分钟,不喂生冷食物。

3.感染控制(避免交叉传播)患儿隔离至腹泻停后48小时,暂停入园及公共场所活动。家庭成员接触时戴一次性手套,用含氯湿巾包裹呕吐物密封丢弃,不直接接触污染物。

规范治疗原则

轮状病毒感染无特效抗病毒药,治疗关键为预防脱水、维持电解质平衡,避免盲目用药。

一般治疗:调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汤、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呕吐频繁,予以禁食,待呕吐缓解后方可进食。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补液治疗:首选口服补液盐(ORS),推荐低渗型ORSⅢ(含钠75mmol/L,葡萄糖75mmol/L)。1袋溶于250ml温水,腹泻开始少量多次喂服(510ml/次,每5分钟1次)。轻度脱水按 50ml/kg,4小时服完;中度脱水按100ml/kg,46小时服完。严重脱水、频繁呕吐无法口服或电解质紊乱时,及时就医静脉补液。

药物辅助治疗:空腹服用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吸附病毒、修复肠黏膜;用布拉氏酵母菌、双歧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补锌治疗:WHO指出,锌补充剂可以降低腹泻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减少腹泻复发。

总之,了解轮状病毒的相关知识,积极采取防控措施,对于保护婴幼儿的健康至关重要。在秋季这个轮状病毒活跃的季节,家长们要格外关注宝宝的健康状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