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警惕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警惕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42

雅安市名山区中医医院 钟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这看似拗口的医学术语,实则是孕产期妈妈们需要警惕的“暗礁”,它就像隐藏在平静湖面下的漩涡,稍不留意,就可能给孕妈和胎儿带来严重危害。不过别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科学管理ICP。

精准诊断:揪出ICP的“狐狸尾巴”

症状识别:孕妈们当皮肤莫名瘙痒,尤其是手掌、脚掌,像有无数小虫子在爬,且夜间瘙痒加剧,严重影响睡眠,这可能就是ICP敲响的警钟。部分孕妈还可能出现黄疸,巩膜、皮肤泛黄,就像被“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秋色。

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汁酸(TBA)检测是诊断ICP的“金标准”。当TBA≥10μmol/L,且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胆汁酸升高的疾病,如肝胆疾病、药物性肝损伤等,ICP的诊断就八九不离十了。此外,肝功能检查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指标也可能轻度升高,为诊断提供辅助依据。

孕期管理:筑牢母婴健康防线

1.病情监测:定期“打卡”不可少。产检频率:确诊ICP后,孕妈需增加产检次数,一般每1~2周进行一次产检。这就好比给母婴健康上了一把“安全锁”,医生能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检查项目:每次产检都要进行TBA、肝功能等检查,动态观察指标变化。同时,通过胎心监护、超声检查等手段,密切关注胎儿在宫内的安危。胎心监护就像胎儿的“生命监护仪”,能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等异常情况;超声检查则可观察胎儿的生长发育、羊水量等情况,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药物治疗:精准打击“敌人”。降胆汁酸药物:熊去氧胆酸(UDCA)是治疗ICP的首选药物。它能降低血清TBA水平,改善瘙痒症状,就像给孕妈们派来了一位“清道夫”,把体内多余的胆汁酸“清理”出去。其他辅助药物:根据病情需要,医生还可能开具一些护肝、改善瘙痒症状的药物,如腺苷蛋氨酸等,为孕妈们提供全方位的“保护”。

3.生活护理:细节决定成败。皮肤护理:瘙痒难耐时,孕妈们千万别用手抓挠,以免抓破皮肤引发感染,可以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润肤霜涂抹,保持皮肤湿润,缓解瘙痒症状。这就好比给皮肤穿上了一层“防护衣”,抵御外界刺激。饮食调整:饮食宜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支持。

分娩管理:选择最佳“分娩时机”

1.终止妊娠指征:把握“火候”是关键。孕周因素:一般来说,孕34~37周是ICP孕妈终止妊娠的“黄金窗口期”,此时胎儿肺部发育相对成熟,出生后存活率较高。但如果孕妈病情严重,如TBA水平极高、出现胎儿宫内窘迫等情况,则需提前终止妊娠,哪怕孕周不足34周,也要当机立断,因为胎儿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胎儿情况:密切监测胎儿在宫内的状况,若发现胎心监护异常、羊水过少等情况,提示胎儿可能存在宫内缺氧,应立即终止妊娠,让胎儿脱离“危险境地”。

2.分娩方式选择:量体裁衣。阴道分娩:对于病情较轻、宫颈条件良好、无其他剖宫产指征的孕妈,可在严密监测下尝试阴道分娩。但分娩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胎儿胎心变化,一旦出现异常,需立即转为剖宫产。剖宫产:若孕妈病情严重、有胎儿窘迫史、双胎妊娠等情况,剖宫产则是更安全的选择。它能迅速结束分娩,降低胎儿在宫内发生意外的风险。

产后管理:守护“战后”健康

1.病情观察:警惕“余波”。症状监测:产后仍需密切观察孕妈有无瘙痒、黄疸等症状,部分孕妈产后可能出现病情反复,需及时处理。实验室复查:产后1~2周复查TBA、肝功能等指标,了解病情恢复情况。若指标仍未恢复正常,需进一步治疗。

2.母乳喂养:科学抉择。一般情况:大多数ICP孕妈产后可以正常母乳喂养。母乳是宝宝最天然、最营养的食物,能为宝宝提供丰富的免疫物质,增强宝宝抵抗力。特殊情况:若孕妈产后仍在服用可能影响宝宝的药物,或病情严重、肝功能明显异常,则需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暂停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