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折康复,需避开3大误区

骨折康复避开3大误区[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50

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      

骨折是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很多人认为“伤筋动骨一百天”,只要躺着不动就能恢复。然而,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事实上,骨折后的康复并非“静养”就能解决,错误的康复方式可能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甚至影响骨骼愈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骨折康复的3大误区,并教你如何科学安排复健时间表。

误区一:骨折后必须完全静养,不能活动

许多人认为,骨折后必须“一动不动”才能让骨头长好,甚至长期卧床休息。但实际上,完全不动反而可能带来更多问题

不利影响:受伤肢体若缺乏运动,肌肉会渐趋萎缩、细弱无力,严重影响后期康复;骨折涉及关节且长期固定,易致关节粘连、活动受限而僵硬;长期卧床或固定不动,还会阻碍血液循环,增大血栓风险,延缓骨折愈合。

正确做法:骨折初期(1~2周)虽需固定制动,却不能完全静止。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开展轻柔的肌肉收缩训练,像绷紧大腿肌肉、活动脚趾等。这类训练能促进血液循环,有效减少肌肉萎缩,助力后续康复。

误区二:拆掉石膏或固定器后,就能立刻恢复正常活动

很多人以为,骨折愈合的标志就是“拆石膏”,拆掉后就可以像以前一样跑跳、运动。但实际上,拆石膏只是代表骨头初步愈合,但周围的肌肉、韧带、关节可能还未完全恢复。

不利影响:新长出的骨痂质地脆弱,远未达到坚固状态,此时若过度用力,二次骨折风险极高,骨骼易再次断裂。而且,在关节和肌肉尚未适应正常活动时强行运动,还可能引发慢性疼痛,给身体带来长期的不适困扰。

正确做法:拆石膏后康复正式开启,要遵循“渐进式恢复”原则。第1~2周以轻柔关节活动为主,如手腕、脚踝屈伸,避免负重;第3~4周逐步增加力量训练,如弹力带练习、水中行走;4周后依恢复情况,慢慢恢复正常低强度运动。

误区三:骨折康复只靠“养”,不需要专业指导

很多人觉得骨折康复就是“等骨头自己长好”,不需要特别训练。但事实上,每个人的骨折情况不同,康复方案也应个性化。

不利影响:一方面,错误的姿势会加重损伤,例如脚踝骨折后,若走路姿势不当,很可能影响骨骼正常对位;另一方面,若错过最佳康复期,某些关节如肩关节长期不活动,就可能形成“冻结肩”,大大增加恢复难度。

正确做法:骨折康复宜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复杂骨折患者,像关节内骨折者,需专业手法松解训练;老年人或骨质疏松患者要防跌倒、补营养;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则需定制强化训练方案,以防身体功能退化。

科学复健时间表:不同阶段康复重点

骨折康复需遵循科学规律,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康复目标与训练重点。合理规划每个阶段的复健行动,才能更高效地促进身体恢复。

急性期(骨折后1~2周)为达成消肿、止痛以及防止肌肉萎缩的目标,可进行未受伤部位的活动,如手指、脚趾的屈伸,也可开展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像大腿肌肉绷紧5秒后放松;同时要避免受伤部位负重或进行剧烈活动。

愈合期(2~6周)为促进骨痂形成、防止关节僵硬,可开展轻柔的关节活动,例如手腕画圈、脚踝上下摆动;在获得医生允许的前提下,还可借助辅助器具,如拐杖,进行部分负重行走。同时,要避免进行剧烈扭转或跳跃动作。

功能恢复期(6~12周)为达成恢复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灵活性的目标,可开展低强度抗阻训练,比如使用弹力带、小哑铃进行锻炼,也可进行平衡训练,像单脚站立;不过,高强度运动(如篮球、跑步)需经医生评估,确认身体状况允许后才能进行。

强化期(3个月后)为实现完全恢复运动能力的目标,可逐步回归如游泳、慢跑等正常运动项目,同时强化核心肌群以提升身体稳定性;不过,训练过程中若出现疼痛或不适,务必及时调整训练强度。

骨折康复不能“躺平”,科学复健很关键。早期要积极活动肌肉防萎缩,拆石膏后逐步恢复运动,避免二次损伤。所有训练需在专业指导下,依个人情况个性化调整,且要循序渐进。愿这篇科普助你或家人科学康复,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