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的安全护理指南[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59
万源市第二人民医院/万源市精神病医院 郑宗芳
精神疾病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能出现冲动、攻击性、自伤或自杀等危险行为,这不仅对患者自身构成威胁,也可能影响周围人的安全。如何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危机,是家属和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本文将详细介绍精神医学科急性发作期的安全护理方法,帮助患者从冲动回归平静。
精神医学科中,急性发作期指精神疾病患者因病情恶化而突然出现严重的情绪、行为或思维紊乱,具体表现为极度兴奋、攻击行为、幻觉、妄想、自伤或自杀倾向等。在此期间,患者往往失去理性控制能力,若护理不当,可能加剧病情,甚至引发严重后果,因此,正确的安全护理至关重要。
预警信号
在患者完全失控之前,往往会出现一系列先兆表现,若能及时察觉并采取干预措施,便可有效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常见的预警信号涵盖多个方面:情绪上,患者可能突然变得焦虑、易怒,情绪异常激动或者陷入极度低落的状态;言语方面,会出现说话毫无逻辑、混乱不堪,使用威胁性语言,甚至反复提及死亡或伤害相关内容;行为上,表现为坐立不安、不停踱步、摔砸东西,还有可能出现自残倾向;生理上,则会有失眠、食欲骤减、频繁出汗、身体颤抖等变化。
安全护理
为保障患者安全,需先确保环境安全,移除刀具等危险物品,保持空间开放,减少嘈杂音乐、强光等刺激。与患者交流要保持冷静,用平和语气,避免直接对抗,不嘲笑否定其感受。运用非暴力沟通技巧,如表达共情“你现在一定很难受,对吗”,给予简单指令“我们一起坐下来聊聊”,提供选择权“你想先喝水还是去休息”。若患者出现严重暴力或自伤行为且言语安抚无效,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但要仅在紧急时使用,尽快寻求医疗帮助,约束时多人配合防受伤,约束后密切观察,确保呼吸通畅,避免血液循环问题。
症状护理
面对患者不同状况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出现攻击或暴力行为时,要保持安全距离且不背对患者,避免眼神直视,用余光观察,尝试递水或聊其感兴趣的话题转移注意力;有自伤或自杀倾向,不可让其独处,要24小时陪伴,温和询问想法,及时就医,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出现幻觉或妄想,不否认也不强化其感受,可回应“我知道你害怕,我会陪你”,并引导关注现实;极度躁动或谵妄时,减少环境刺激,引导至安静房间,在患者不抗拒时轻拍肩膀安抚,必要时由专业医护人员按医嘱使用镇静药物。
预防复发
急性发作缓解后,患者常会陷入疲惫、羞愧或困惑的情绪中,此时提供心理支持十分关键。可以通过温和询问,如“刚才发生了什么?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帮助患者回顾事件经过。过程中要避免批评指责,着重强调“这不是你的错,是疾病在作祟”,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同时,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是否需要调整药物或加强心理治疗,以此优化治疗计划。另外,详细记录发作诱因,像睡眠不足、压力大等情况,据此制定预防方案,在未来尽可能规避这些因素,降低再次发作的风险。
紧急送医
当出现以下紧急状况时,必须立即联系精神医学科急诊或拨打急救电话。其一,若患者出现严重自伤或伤人行为,且完全无法加以控制,情况十分危急,需争分夺秒寻求专业救助。其二,患者长时间,即超过几小时都处于极度躁动或混乱状态,这可能意味着病情急剧恶化。其三,当患者出现高热、抽搐等躯体症状时,这极有可能是恶性综合征或药物中毒的表现,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必须第一时间联系专业医疗力量进行救治。
精神医学科急性发作期的护理需要耐心、技巧和科学的应对策略。无论是家属还是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的安全护理方法,既能保护患者,也能减少自身的压力。记住,急性发作是疾病的症状表现,而非患者的本意。通过合理的干预和支持,我们可以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危机,逐步回归平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