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如何护理脑梗死患者

如何护理脑梗死患者[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38

达州市中心医院   梁文卿

脑梗死作为全球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或异常物质堵塞脑血管,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进而引发神经功能缺损。它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在积极接受科学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全面、细致且专业的护理也十分关键。

多因素共同作用

脑梗死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病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会致使血管出现病变,管腔变狭窄,管壁变得僵硬且弹性降低。这种状况下,末端血管易发生闭塞,使脑部血液供应受阻,引发缺血、缺氧。若情况严重,脑组织会因缺血而坏死、软化,最终导致脑梗死这一严重后果。

不良习惯:长期抽烟、饮酒,生活毫无规律且过度熬夜,再加上体型肥胖,诸多不良因素叠加,会使血管内斑块不断增多。一旦斑块脱落,就可能引发梗塞,阻碍脑部血液供应,造成缺血、缺氧。若病情持续恶化,脑组织会缺血性坏死、软化,最终导致脑梗死。

心脏疾病:心脏疾病是引发脑梗死的重要诱因,其中以心房颤动、左心室异常扩大较为常见。这些心脏问题会促使血栓生成,而血栓犹如“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脱落。一旦脱落并随血流进入动脉系统,就可能堵塞脑动脉,进而导致脑梗死,严重威胁患者健康。

心理压力:长期被心理压力笼罩,身体会陷入应激状态,致使激素分泌失衡,水平出现异常。激素的紊乱会干扰血管正常功能,影响血液流动,让血管更易受损、堵塞。这种变化悄无声息却危害巨大,会显著提高血液供应不足引发脑梗死的可能性,威胁健康。

科学护理是关键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进程与护理质量紧密相连,全面且细致的护理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病情护理:需密切留意患者血压、呼吸、脉搏、意识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嗜睡、精神萎靡等异常,即刻告知医生。同时,定时测量并记录血压、血糖,为医生诊疗提供参考。此外,要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药物指导,详细说明用法、作用等,确保按医嘱使用相关治疗药物。

饮食护理:脑梗死患者饮食要注意这些,减少动物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多吃瘦肉鱼类。有高血压的,每日钠盐别超6g,少吃腌菜。吞咽困难就鼻饲,普通患者给易吞咽食物防误吸。长期卧床选高纤维饮食,适当多喝水,还要戒烟戒酒降低复发风险。

心理护理:脑梗死突发且伤害大,患者常恐惧、悲观。不良情绪影响脑神经与健康,不利康复。要加强心理疏导,多和患者交流,鼓励其表达情绪并给予支持,增强康复信心。同时,对患者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强调陪伴理解,让患者得到更多情感支持。

功能锻炼:尽早鼓励患者开展肢体功能锻炼,康复启动越早效果越优,务必把握时机。训练循序渐进,先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知识、强调重要性以提升配合度。早期以关节活动、按摩等被动训练为主,病情稳定1周左右开展功能锻炼,注意患肢摆放,鼓励主动运动。

生活护理:为患者营造整洁安静的治疗环境,常换床褥衣物提升舒适度。病房设安全扶手、床挡,清理障碍物,保持地面干燥,让家属备防滑鞋防摔倒。若患者运动障碍、步态不稳,用辅助工具且有人陪伴。还要保护患侧肢体,穿衣先患侧、脱衣先健侧。

并发症预防:长期卧床患者护理要全面。预防压疮,每隔1~2小时轻柔帮其翻身,勤换床铺保持清洁平整,常清洗按摩受压部位,有条件用气垫床。此外,长期卧床易致抵抗力下降引发呼吸道并发症,要重视呼吸道护理,常拍背助排痰,指导有效咳嗽,预防肺部感染。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涉及病情监测、饮食调控、心理支持、功能锻炼、生活照料以及并发症预防等多个方面。每一个护理环节都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只有将这些护理措施全面、细致且持之以恒地落实到位,才能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助力患者重新回归正常生活,重拾健康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