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联手治高血压更有效[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21
乐山市市中区通江街道柏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刘晓苹
高血压是威胁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整合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在控制血压、改善症状方面效果显著。
中医和西医对高血压认识不同
西医认为高血压的核心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其发病与多个生理机制相关:动脉收缩异常,即心脏收缩时将血液推送至全身,健康的动脉具有良好的弹性以缓冲压力,但动脉硬化、炎症等问题会导致动脉弹性下降,使心脏泵血阻力增加,进而引发血压升高;神经调节失衡,自律神经系统负责调控心血管功能,包括心率和血管收缩,当该系统出现紊乱时,可能导致血管持续紧张,造成血压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异常,这一激素系统是调节血压和体液平衡的关键,若其功能出现异常,会引发血管收缩、水钠潴留等问题,最终导致高血压。
中医则将高血压归为“眩晕”“头痛”等范畴,通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常见证型包括:肝阳上亢症,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情绪容易激动、腰部酸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舌苔发黄等症状;肾阴亏虚症,常见症状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消渴(类似多饮、多尿表现),往往伴有舌红少苔的体征;淤血阻窍证,患者多出现眩晕、头痛、失眠、健忘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舌下脉络迂曲增粗、脉象涩滞等表现。此外,气阴两虚证、痰浊中阻证等也是高血压患者中较为常见的证型。
中西医结合能优势互补
药物治疗的协同应用 西药与中药的联合使用:西药降压作用直接,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能针对性作用于血管和心脏,快速降低血压。中药则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整气血、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等方式改善患者体质,提高机体自我调节能力。两者结合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中医辨证结果,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与西药配伍。例如,在使用西药降压的同时,可搭配具有补肾、清热、利水功效的中药,既能增强降压效果,又能减少西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药物的个体化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如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因素。比如,合并心衰的患者适合选用利尿剂;合并心肌缺血的患者则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同时兼顾中医体质特点,气虚体质者可选用补气类中药;阳盛体质者则适合使用清热类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反应持续监测并调整用药,确保药物应用合理,实现疗效最大化。
针灸治疗与西医手段的结合 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系统以平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从而降低血压;同时影响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内分泌物质的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参与血压调节过程;此外,还能调节免疫系统,减轻体内炎症反应,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过程,对高血压的治疗起到辅助作用。
针灸与其他治疗的结合:根据患者症状和辨证结果,将合适的针灸穴位与西药联用,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提升降压效果;同时,在针灸治疗期间配合运动、饮食调理等生活方式干预,帮助患者全面改善健康习惯,进一步巩固降压成果。
生活方式的中西医融合调理 饮食调理的结合:在饮食干预上,可遵循西医膳食建议,限制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控制每日总能量摄入,避免超重和肥胖,减少血压升高的风险因素;同时结合中医饮食疗法,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选择具有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活血化淤等功效的食材(如新鲜蔬果、全谷物、低脂蛋白质等)及合适的烹饪方式,通过饮食调理气血,促进身体康复。
运动与减压方法的结合:参考西医运动建议,制定包含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及适当力量训练的个性化运动方案,以此提升心肺功能与整体身体素质,辅助控制血压;同时融入中医调理方法,借助针灸、按摩、冥想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实现阴阳平衡,改善心理状态,进而间接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