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猫虽爽,小心“猫抓病”[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3
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黎宇
当猫咪用肉垫轻拍你的手背,当它蜷缩在膝头发出呼噜声,这份治愈感让无数“铲屎官”甘愿沦为“猫奴”。然而,这份甜蜜的互动背后,可能潜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健康威胁——猫抓病。这种由汉赛巴尔通体引发的细菌性疾病,正通过猫抓、咬伤或亲密接触,悄然将人类拖入感染的漩涡。
从皮肤到全身的悄悄侵袭
猫抓病不是普通的外伤感染,而是由革兰氏阴性杆菌(汉赛巴尔通体)引发的系统性人兽共患病。这种病菌主要藏在猫的口咽部,靠跳蚤在猫群中传播。当人被带菌的猫抓伤、咬伤,或接触到猫的唾液、眼鼻分泌物时,细菌可能通过破损皮肤钻进人体。它的典型病程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皮肤损伤期):抓伤后3~10天,伤口周围会出现直径1~5厘米的红斑丘疹,有些患者还会形成脓疱并破溃。
第二阶段(淋巴结肿大期):感染后1~3周,伤口同侧的淋巴结(比如腋窝、颈部、腹股沟处)会肿大,直径可达2~5厘米。初期摸起来像橡皮一样硬,按压会痛,部分患者的淋巴结化脓后还会形成窦道。
第三阶段(全身扩散期):约10%的患者会出现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严重的可能引发视神经炎、脑膜脑炎、肝脾肿大等并发症。
儿童青少年容易中招
虽然各个年龄段都可能感染,但儿童和青少年是主要受害者。国内血清学调查显示,5~9岁儿童的汉赛巴尔通体抗体阳性率达12.3%,明显高于成年人,这和他们免疫系统没发育完全、爱抓挠的行为密切相关。流浪猫的带菌率是家猫的3~8倍,上海疾控中心2023年对300只流浪猫的检测发现,42%的个体携带汉赛巴尔通体。
“猫抓病”的传播途径比想象中复杂:直接接触方面,90%的病例和猫抓咬有关,但猫舔舐人的伤口、人与猫共用餐具等间接接触也可能致病;媒介传播上,跳蚤、虱子叮咬是猫之间传播汉赛巴尔通体的主要方式,也可能成为人类感染的“二传手”;此外,狗、兔等动物偶尔也会成为传染源。
及时诊断与治疗
猫抓病虽然有自限性,但约5%的病例会发展出严重并发症。比如山西医科大学记录过,未经治疗的视神经炎患者,视力可能在2周内永久丧失。所以要打破“能自愈”的误区,及时就医诊断治疗。
诊断上,分子检测用PCR技术检测淋巴结活检组织中的汉赛巴尔通体DNA,灵敏度达92%;病理特征上,化脓性肉芽肿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典型表现,要注意和结核、肿瘤等区分;血清学检测中,IgM抗体会在感染后1~2周出现,但可能有假阴性,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判断。
治疗方案:轻症患者用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治疗2周;重症病例出现并发症时,需要把抗生素疗程延长到4~6周,同时配合糖皮质激素;特殊人群中,孕妇首选阿奇霉素,儿童要根据体重调整剂量,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和猫咪保持“安全互动”
宠物管理方面:新领养的猫要做粪便检测、驱虫,6月龄前打完三联疫苗,每月修剪指甲并使用含非泼罗尼的体外驱虫剂。
互动规范方面:别让猫舔舐人的面部伤口或黏膜,接触流浪猫时要戴手套;儿童和猫玩耍要有成人监护,禁止做出激惹猫的行为。
被抓伤后:要立即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涂上碘伏消毒,24小时内打狂犬病疫苗,伤口深的话还要同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免疫缺陷患者、孕妇等高危人群要避免接触流浪猫,家猫每年要检测抗体。
享受陪伴,也守护健康
猫抓病不是“不能撸猫”的禁令,而是提醒我们用科学态度对待人和宠物的关系。当猫咪用尾巴轻扫你的小腿时,那份温暖依然值得珍惜——只需在互动前确保它已完成驱虫,玩耍时避开它尖锐的爪子,受伤后及时处理伤口。就像兽医专家说的:“真正的爱猫,是既享受它的陪伴,也守护彼此的健康。”
在这个“云吸猫”盛行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记住:每一次温柔的抚摸,都应建立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毕竟,健康才是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最长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