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核磁共振其实跟“核”没啥关系

核磁共振其实跟“核”没啥关系[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3

梧州市工人医院   蒙印迎

在医院的检查项目中,核磁共振常常让不少人既好奇又有点紧张。当医生建议做这项检查时,各种疑问也会随之而来:它和CT有啥不一样?会不会对身体有害?检查时会不会很不舒服?别担心,接下来这篇文章就会把核磁共振的相关知识一一讲明白,让你做检查时心里更有底。

1.核磁共振与“核辐射”有关吗?

很多人会把核磁共振和CT、X光检查混为一谈,担心它有辐射伤害,这其实是个大误区。核磁共振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工作的,整个过程中不会产生辐射,和有辐射的CT、X光检查原理完全不同,所以不必担心辐射带来的健康风险。还有人觉得做核磁共振时身体会有明显的疼痛感,实际上检查本身不会造成疼痛,只是机器运行时的噪声和保持固定姿势可能会让人有些不适,放松心态配合检查就能有效缓解。

2.它的成像原理是怎样的?

核磁共振检查靠的是强大的磁场和射频脉冲来“看清”人体内部。它用的磁场强度通常是1.53.0特斯拉,比地球磁场强3万倍以上。磁场越强,拍出来的图像越清晰,3.0特斯拉的设备对微小病变的显示更有优势,不过费用也更高,常规检查用1.5特斯拉的设备就够了。

在磁场里,人体内的氢原子像小磁铁一样排列,还会沿着磁场方向高速“转动”。这时,设备发出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能让部分氢原子“共振”,改变转动方向;关掉脉冲后,氢原子会慢慢恢复原状,同时释放出射频信号,这就是成像的“原始数据”。

但光有信号还不够,得知道这些信号来自身体的哪个位置。这就需要梯度磁场帮忙——它能让不同位置的磁场强度不一样,给信号“定位”。不过梯度磁场开关时会产生很大的噪声,这也是检查时会听到巨响的原因。

3.检查前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检查前,安全评估是重中之重。医生或技师会详细询问你的身体情况,排除禁忌症——比如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像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怀孕早期、有严重幽闭恐惧症的人,通常不适合做这项检查。另外,检查前一定要取下所有金属物品,比如首饰、眼镜、假牙等,避免在强磁场中发生意外。

检查时,保持放松很关键。你会看到一台大型圆筒状的机器,躺到床上后,床会慢慢移入圆筒内。整个过程中,你需要保持静止,不然会影响图像质量。检查时间一般在20到60分钟,具体要看检查的部位和目的。

检查中会听到很大的噪声,这是梯度磁场开关时产生的,属于正常现象。医生会给你耳塞或耳罩减轻不适;如果太紧张,也可以在检查前吃点镇静剂。

检查后,如果做的是需要注射对比剂的项目(常用的是钆类化合物,能让病变部位更清晰),要多喝水帮助对比剂通过肾脏排出。要是有肾功能不全,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判断是否使用对比剂以及用多少剂量。

4.哪些人适合做核磁共振

有头痛、眩晕、视力障碍等症状的人,核磁共振能清晰显示脑组织结构,帮医生发现肿瘤、血管畸形、中风等问题。

脊柱有问题的患者,比如腰椎间盘突出、脊柱肿瘤等,核磁共振对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的显示效果特别好,是这类疾病的首选检查方式。

关节、肌肉、韧带受伤的人,核磁共振能从多个角度、用多种序列成像,全面评估软组织的损伤程度。

怀疑有肿瘤的人,核磁共振能发现常规检查难找到的微小病灶,明确肿瘤的范围和侵犯程度,给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有心脏病变的人,心脏核磁共振能无创评估心肌灌注和心功能,诊断冠心病、心肌病等疾病。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核磁共振。像体内有金属植入物、怀孕早期等特殊人群,医生会权衡利弊,选择更合适的检查方式。

核磁共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获取人体内部的精细结构图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无辐射的检查方式。它在脑、脊柱、关节、心血管等疾病的诊断中优势明显。如果需要做这项检查,不用太紧张,放松心情配合医生就行。相信通过医生的专业解读,核磁共振能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