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湿热、除病根,拒绝阴道炎的纠缠

清湿热,除病根,拒绝阴道炎的纠缠[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1

济南嘉乐生殖医院   申凤丽

在中医看来,阴道炎反复老不好,大多和“湿热”脱不了干系。湿热就像体内积的“脏水”,一个劲儿往下焦(腹部以下部位)钻,打乱阴道环境平衡,病菌自然趁机捣乱。想彻底摆脱这麻烦,关键得“清湿热、防反复”。下面就给大家讲讲中医怎么应对,帮你从根上调理,远离反复困扰。

罪魁祸首是“湿热”

湿热的来源:湿热的产生和生活习惯关系很大。比如长期吃辛辣、油腻、甜腻的食物,会让脾胃功能变弱,没法正常消化食物,进而产生“湿浊”;再加上熬夜、情绪烦躁等,体内容易生“火气”,湿和热一结合,就形成了难缠的湿热。另外,久坐不动、不注意私处卫生,会让下焦环境又潮又热,给湿热提供了“生长土壤”。

湿热的表现:被湿热缠上的女性,除了阴道瘙痒、分泌物增多(颜色偏黄、质地黏稠,可能有异味),还可能出现小便发黄、大便黏腻不爽、口苦口干、脸上爱长痘等症状。这些都是湿热在体内“捣乱”的信号。

根源没解决:很多人治阴道炎时,只想着消除表面症状,却没解决湿热这个根源。比如用了抗菌药后,症状暂时缓解,但体内湿热没清干净,一旦遇到诱因(比如吃错东西、熬夜),湿热再次“抬头”,阴道炎就会复发。

中医4招帮你清湿热

喝对茶饮:平时可以喝些清热利湿的茶饮,帮着缓解湿热。比如用薏米、赤小豆、茯苓各10克煮水,代替日常喝水。薏米能健脾祛湿,赤小豆可清热利湿,茯苓能健脾宁心,三者搭配,温和不刺激,适合长期喝。注意:薏米性偏凉,脾胃虚寒的人可以加2~3片生姜调和。

按按穴位:通过按摩特定穴位,能促进湿热排出。推荐两个常用穴位。三阴交在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这是妇科要穴,能健脾利湿、调补肝肾。每天用拇指按揉3~5分钟,有酸胀感就行;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它是祛湿的关键穴位,按揉能清利湿热、通经活络,每次按揉3分钟左右即可。

中药外洗:如果有阴道瘙痒、分泌物多的情况,可配合中药外洗缓解症状。取苦参、黄柏、蛇床子各15克,加水煮沸后放温,晾到合适温度后清洗外阴(注意别冲洗阴道内部)。苦参能清热燥湿、杀虫止痒,黄柏可清热泻火、燥湿解毒,蛇床子能燥湿祛风、杀虫止痒,三者搭配外洗,能有效改善局部湿热环境。

辨证吃药:如果湿热症状比较严重,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中药调理。比如湿热明显的,可选用龙胆泻肝丸(需遵医嘱,不能长期吃);如果是脾虚湿盛(还伴有乏力、食欲不振),可选用参苓白术散,通过健脾来减少湿邪产生。内服药物能从根本上调理体质,减少湿热反复。

做好日常防护,不给湿热“可乘之机”

饮食要“清爽”:少吃辛辣、油炸、甜腻食物(比如火锅、炸鸡、蛋糕),这些会加重体内湿热。多吃清淡利湿的食物,像冬瓜、绿豆、芹菜、苦瓜等,帮着清热祛湿。同时,多喝水,促进代谢,让湿热随尿液排出。

生活要“透气”:保持私处干燥透气很关键。选棉质、宽松的内裤,别穿紧身化纤内裤;每天换内裤,洗完后放在阳光下暴晒,利用紫外线杀菌;久坐后及时起身活动,避免下焦又闷又热又潮湿。

情绪要“稳定”:中医认为“怒伤肝”,情绪暴躁、压力大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生“火”,加重湿热。平时要学会调节情绪,通过听音乐、散步、冥想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心态平和,不给湿热“添柴加火”。

阴道炎反复虽然难缠,但只要抓住“湿热”这个核心,通过中医调理加上日常防护,就能从根上改善体质,让身体摆脱湿热困扰。记住,调理需要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坚持用对方法,才能彻底告别阴道炎反复,找回清爽舒适的状态。如果症状严重或一直不缓解,一定要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