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分寒热!中医教你5招对症止咳[下载pdf][下载证书]阅读:15
崇州市江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孙玻
咳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感冒、咽炎、过敏等都可能引发。但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喝冰糖雪梨能止咳,有时候却越喝咳得越厉害?这是因为中医里咳嗽分“寒咳”和“热咳”,要是调理不对症,反而可能加重症状。今天,就从中医角度教你怎么辨别咳嗽类型,再给出5个关键调理方法,让你“对症止咳”,少走弯路!
学会区分寒咳和热咳
中医认为,咳嗽主要分为风寒咳嗽(寒咳)和风热咳嗽(热咳),两者的病因、症状和调理方法完全不同。
寒咳:特点是咳嗽声音重,痰白且稀,容易咳出;怕冷,可能伴有鼻塞、流清鼻涕;舌苔薄白,喉咙痒但不红肿;遇冷空气时咳嗽会加重。多由受凉、吹冷风引发,秋冬季节更常见。
热咳:特点是咳嗽声音嘶哑,痰黄且黏稠,不容易咳出;喉咙痛、红肿,可能伴有口干;舌苔偏黄,或舌尖发红;怕热,可能伴随低烧。多由感冒后期、肺热、上火或细菌感染引起,春夏季节更常见。
还有几个小技巧能帮你快速区分:看痰的颜色——白痰多属寒,黄痰多属热;摸手脚温度——寒咳时手脚凉,热咳可能手脚心发热;问喉咙感觉——寒咳喉咙痒,热咳喉咙痛。
对症止咳更有效
饮食调理:寒咳适合吃温性食物,比如生姜、葱白、紫苏、陈皮,还可以煮姜枣茶(生姜+红枣+红糖)来驱寒;热咳适合吃清热润肺的食物,比如梨、枇杷、百合、罗汉果,推荐冰糖炖雪梨(带皮煮,加川贝效果更好)。注意寒咳别吃梨、西瓜、绿豆等寒凉食物,否则会加重咳嗽;热咳别吃辛辣、油炸、羊肉等燥热食物,否则痰会更黏,更难咳出!
穴位按摩:天突穴(锁骨中间凹陷处)用拇指轻柔按压,能缓解喉咙痒、止咳;肺俞穴(背部第3胸椎旁开1.5寸)可搓热手掌后按摩,有助于化痰;列缺穴(手腕外侧,桡骨茎突上方)按揉能缓解咳嗽、头痛。方法为每个穴位按压1~2分钟,每天2~3次。
中药茶饮:寒咳可以喝紫苏陈皮茶(紫苏叶5g+陈皮3g+红糖,用沸水冲泡);热咳可以喝罗汉果菊花茶(罗汉果1/4个+菊花5朵,煮水代茶饮)。
生活调护:寒咳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脖子、后背别受凉,睡前泡脚(加艾叶或生姜效果更好);热咳要保持室内通风,多喝温水,避免空调直吹。
何时该就医:如果咳嗽超过2周没好转,或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就医:痰中带血;呼吸困难、胸痛;持续高热(体温>38.5℃);夜间咳醒,影响睡眠。
特殊人群巧调理
儿童咳嗽:小儿咳嗽容易反复,寒咳可以喝葱白水(葱白+生姜+红糖),热咳可以喝梨汁(不加冰)。要避免盲目用镇咳药,尤其是痰多时,应以化痰为主。
老年人咳嗽:老年人咳嗽多伴随气虚,可适当用黄芪+百合煮水来补气润肺。长期慢性咳嗽(比如老慢支)建议用中医调理,避免滥用抗生素。
孕妇咳嗽:要避免吃寒凉或太燥热的食物,可喝蜂蜜柠檬水润喉。中药要慎用,比如川贝、枇杷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预防咳嗽3建议
增强免疫力:保证每天7~8小时优质睡眠,建议22:30~23:00入睡,顺应人体阳气潜藏规律,助力脏腑自我修复;午间小憩20~30分钟缓解疲劳。运动方面,推荐每日早晚各练习15~20分钟八段锦,通过“双手托天理三焦”等动作舒展经络;或选择空气清新时段慢跑,保持每分钟120~140步频率,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
饮食有节:在止咳调理期间,需严格遵循忌口原则与推荐饮食。应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冰镇饮料、生鱼片),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加重痰湿内生;同时,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会刺激咽喉黏膜,引发气道高反应。推荐日常多食用银耳百合羹润肺生津,山药小米粥健脾益胃,以帮助提升机体抵抗力。
环境护理:通过湿度调节与污染防护改善呼吸道环境。湿度调节方面,使用加湿器时将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区间,并每日清洁水箱防菌;也可放置绿植或水盆自然增湿。污染防护上,雾霾天减少外出,必要时佩戴N95口罩;定期清洁空调滤网,防止积尘诱发呼吸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