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中医医院 杨未
生活中难免遇到脚踝扭伤、膝盖撞伤甚至骨折的情况。现代医学常用冰敷、固定或手术治疗,而中医有独特的辨证施治理念,结合外治与内调,能帮患者更快康复。今天就从中医角度解析这三种创伤的处理方法,教你正确应对,避免错误处理加重损伤!
先来说说中医如何区分扭伤、挫伤、骨折。
扭伤(筋伤):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如脚踝扭伤后无法承重),特点是韧带或肌腱拉伤,但骨头未受损。
挫伤(软组织损伤):表现为皮肤淤青、肌肉疼痛、局部肿胀(如膝盖撞伤后皮下出血),特点是外力撞击导致毛细血管破裂,但无骨折。
骨折(骨伤):表现为剧烈疼痛、畸形、异常活动(如手臂骨折后无法抬起),特点是骨头断裂,需X光确诊。
还有一个小技巧:先看是否能动——扭伤/挫伤一般可轻微活动,骨折则完全不能受力;再听声音——骨折可能伴随“咔嚓”声,扭伤通常无此声音;最后观察肿胀速度——骨折肿胀快且严重,扭伤相对较慢。
对于,中医通归为“筋伤”“骨伤”范畴,认为其主要与气血淤滞、经络不通相关。基于创伤的不同阶段,治疗方法各有侧重。
急性期(24~72小时):以“散淤止血”为主
原则:减少出血和肿胀,此阶段严禁热敷!
中医方法:外敷+内服。
外敷即在扭伤或挫伤时,可用栀子粉加黄酒调敷,以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骨折初期,进行外固定后,可敷三七粉加醋,既能活血又不会加重出血。
内服常选用云南白药(出血较多时需慎用,因其有活血化淤功效);淤血严重者,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注意事项:急性期切勿揉搓、热敷受伤部位,否则会加重肿胀;骨折患者应先对患处进行固定,避免移动断骨。
恢复期(3天~2周):以“活血通络”为主
原则: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组织修复。
中医方法:外治+内服。
外治可采用中药熏洗,用红花、伸筋草、透骨草煮水后进行热敷或泡洗;对于局部淤血严重者,可进行拔罐或刺络放血。
内服指的是扭伤恢复期患者适合服用跌打丸,以舒筋活络;骨折患者则需在医师配方下服用续筋接骨汤。
康复训练:扭伤患者可逐步进行轻柔拉伸,如脚踝画圈动作;骨折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例如绷紧大腿肌肉。
慢性期(2周后):以“强筋壮骨”为主
原则:恢复肢体功能,预防后遗症(如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中医方法:外治+内服。
此阶段的外治可进行艾灸,选取阿是穴(痛点)、足三里,以温通经络;也可通过推拿按摩松解粘连,改善血液循环。
内服指的是骨折后期患者适合服用壮筋续骨丹;骨质疏松或老年患者可选用龟鹿二仙胶。
功能锻炼:逐步增加负重训练,如拄拐行走;配合八段锦、太极拳等柔缓运动。
此外,对于3种常见创伤,中医还有一些特色疗法——
踝关节扭伤:急性期用冷敷+栀子粉外敷;恢复期用艾叶+花椒煮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慢性期练习提踵训练(踮脚尖)增强踝关节稳定性。
膝关节挫伤:急性期制动+外敷大黄粉(消肿);恢复期针灸阳陵泉、血海穴缓解疼痛;慢性期加强股四头肌锻炼(如靠墙静蹲)。
前臂骨折:固定期服用接骨七厘片(需医生指导);拆除固定后用海桐皮汤熏洗,防止关节僵硬;康复期逐步练习握力球、腕关节屈伸。
不过,即使采用中医调理,以下情况仍需及时看医生——
骨折:明显畸形、异常活动,需X光确认并固定。
严重肿胀/淤血:可能伤及血管或神经。
持续疼痛不缓解:警惕韧带断裂或隐匿性骨折。
开放性创伤:伤口感染风险高,需清创缝合。
另外,提醒大家,4个预防措施要记牢——
运动前热身:尤其踝、膝等易伤关节要充分活动。
穿戴护具:如篮球、登山时佩戴护踝、护膝。
避免湿滑环境:雨天行走、浴室防滑很重要。
加强肌肉锻炼:强健的肌肉可保护关节减少损伤。
四肢创伤虽常见,但正确处理能大幅缩短康复时间。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急性期重在“化淤”,恢复期侧重“通络”,慢性期强化“养筋”。记住:严重损伤务必先就医,再结合中医调理,才能安全高效地恢复功能!